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原创】还在“炒鞋”?央行亮“红灯” :谨防泡沫风险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10月28日讯(记者 李冲)今年以来,“炒鞋”话题屡见不鲜,吸引投资者关注以及资本热捧。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简报提到,近期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义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与此同时,深圳市金融监管局通报称,深圳10月初开始,已加大对辖区“炒鞋”、“沙盲盒”、“炒扭蛋”、“炒娃娃机”的排查力度,加强风险防控。业内人士称,二手潮鞋鉴定交易平台频繁被投诉,被投诉问题聚焦在:商品质量、假货泛滥、久未发货、恶意扣款、退换货难、商家“砍单”等这六个方面,专家提醒,警惕市场泡沫风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潮物文化”成“吸金”热门

但乱象丛生、用户投诉激增

近年来,“潮物文化”的兴起,吸引了不少资本的追捧,成为今年资本寒冬“吸金”热门,但也存在投资风险。据网经社“电数宝”监测显示:仅2019年上半年以“毒APP”、“nice”、“识货”这三家潮鞋交易平台,融资就高达10几亿元,前后仅“识货”一家就“吸金”高达12.60亿元,“毒APP”今年以来就已经完成三轮融资,在“资本寒冬”中逆流而上,成今年电商“吸金”热门。

随着不断升温的“炒鞋”市场,二手潮鞋交易平台也掀起“炒鞋”的交易模式,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行业乱象横生:假货泛滥、鉴定不准确、退货收取高额服务费、售后困难、虚假发货甚至拒绝退货等问题。

上海金融监管部门列举了10余个“炒鞋”平台,包括毒APP、Nice、斗牛、当客(get)、YOHO!有货、识货、切克、Drop store、95分球鞋、盯潮等。指出这些“炒鞋”平台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

在潮鞋电商成热门的同时,投诉量也激增。用户投诉大数据显示,涉及投诉较多的二手潮鞋鉴定交易平台主要有:毒APP、Get、Nice、有货、切克、识货,其热点被投诉问题主要聚焦在:商品质量、假货泛滥、久未发货、恶意扣款、退换货难、商家“砍单”等这六个方面。

专家认为泡沫经济不会长久

投资者应警惕防范金融风险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李旻表示,对炒鞋者来说,“炒鞋”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售假风险。部分“炒鞋”平台在提供鉴定服务的同时,也进行销售,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此外,部分平台之前推出的“云炒鞋”,在出现质量问题时,将难以追责;第二,市场泡沫破裂所带来的风险。部分炒鞋者盲目地冲进“炒鞋”市场,并通过分期付款、借贷等杠杆方式购入鞋子,一旦“炒鞋”市场泡沫破裂,将对炒鞋者的偿还能力造成影响;第三,无法提现的退出风险。“炒鞋”平台的运营如出现问题,其提现功能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简报认为,“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律师表示,泡沫经济注定不会长久。有些人将“炒鞋”当作一种理财或是投资手段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炒鞋”最突出的风险就是泡沫太大,球鞋价格容易被操纵。

赵占领认为,“炒鞋”还有一大风险就是让不少没有风险把控能力的年轻人进入球鞋交易市场,年轻人容易盲目冲动,是推动“炒鞋热”的重要原因,但该群体存在因不理性投资出现资金链断裂甚至负债等问题。

李旻表示,现在的“炒鞋”已经演变为击鼓传花式的“资本游戏”,炒鞋者应避免盲目,树立风险意识。他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炒鞋者年龄偏低,风险意识及承受能力均不足。部分“炒鞋”平台完全照搬了“股票”市场的交易模式,“云炒鞋”交易模式、交易系统、发布“炒鞋”指数等行为使“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由于缺乏监管,“炒鞋”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引发群体风险,亟需进行规范与监管。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