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专家最新研究成果聚焦83年前发生在南京长江边的草鞋峡暴动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12月4日讯(记者  薄云峰)12月3日,“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学术座谈会在南京举行。座谈会由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历史学会、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主办。30余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参加座谈会。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  孙宅巍   供图

座谈会上,江苏省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论南京大屠杀中的草鞋峡暴动》,论文首次认定在1937年12月16日与17日,在位于南京草鞋峡(如今幕府山麓一带)的长江江边,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草鞋峡暴动,孙宅巍研究员梳理了暴动的基本事实,考证了暴动的主要群体与镇压暴动的日军部队,界定了暴动的时空范畴和规模。草鞋峡暴动的事实,再现了南京军民的铮铮铁骨,宣示了南京军民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

 草鞋峡暴动中成功脱险者唐广普。小图为其展示背部伤痕。孙宅巍   供图

在孙宅巍研究和聚焦该课题前,在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研究领域中,尚未见有专文清晰地、完整地论述过一次大规模的暴动。孙宅巍在参加张宪文教授主编的72册《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与3册《南京大屠杀全史》编写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完成上述研究成果。

在1937年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中,随时、随处都伴随着南京人民的反抗。最早在文献资料上看到南京大屠杀中草鞋峡暴动的内容,是1950年2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有幸存者回忆:“(1937年12月)16日晚,用铁丝或绳索绑腿两人一扎,排成四路,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悉予扫射,此时被害者鼓勇前呼‘夺枪夺枪’。”上世纪70年代,南京大学历史系高兴祖先生在其执笔的著作《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一书中,根据上述幸存者叙述等资料,又一次向读者演绎了发生在草鞋峡的暴动情景。书中写道:“在草鞋峡被屠杀的五万多名士兵,在日寇几十挺机枪的扫射中,自知必死,因而不顾弹雨,不顾刺刀,大声高喊‘夺枪!夺枪!’拼命向日寇冲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又扑上去,前仆后继,络续不绝,直到全部牺牲为止。”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史学界由张宪文教授率领了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团队,从事中、日、第三方等各方面、各语种的资料搜集与翻译,出版了72册《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和3卷本的《南京大屠杀全史》。这些资料与论著,更为翔实地还原了包括草鞋峡暴动在内的南京大屠杀真相。

综合各方面资料信息,孙宅巍认为,草鞋峡暴动应当是发生在1937年12月16日与17日两天,由同一批被拘押者、对付同一支日军部队,分作两次进行的集体反抗行动。

关于暴动的地域,孙宅巍认为,草鞋峡是指幕府山麓和八卦洲对岸江边的一块狭长地带,因形似草鞋,故名草鞋峡。高兴祖教授认为,“从草鞋峡起自西向东的沿江顺序为:草鞋峡、上元门、永清寺、大湾子。” 总的说来,可以把从草鞋峡到大湾子,以及南边的幕府山一带,均视为草鞋峡地域。

这次大规模集团性的抗争,是对于侵略者大规模集团性屠杀针锋相对的反抗,反映了南京军民反抗侵略、众志成城的共同意志。它是南京军民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顽强抗争的标志性事件。实事求是地宣传草鞋峡暴动,揭示这一壮举的历史真相,可以使人们更加完整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架构,再现了南京军民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是南京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辉写照和不朽丰碑。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