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部分遗址
乌龙山距离南京城东北30里,方位在长江二桥和长江四桥之间江段的南岸。山体呈扇形分布,临江而卧,绵延十余里,山中有湖,湖山相映成趣。传唐代山上就建有乌龙庙,山以庙名“乌龙”二字得名,海拔72米。
抗战史学者、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进告诉记者,在“南京保卫战”中,乌龙山炮台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京重要新发现》中,“乌龙山炮台遗址”名列其中,但文物普查时没找到炮台遗址。
前几年,有民间寻访者在新港大道和尧新大道之间的山脊上找到乌龙山炮台附近的“甲一台”炮台的遗存。然而乌龙山炮台较为完整的炮位遗址分布情况却迟迟不为人知,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乌龙山已经被新港大道和尧新大道切断了,山体多处已被开挖过,加上山上杂草树木丛生,遭到日军反复炮击和轰炸的乌龙山炮台遗址难以被发现。
丁进说,他和抗战史学者唐恺多次前往乌龙山,寻访过甲一台炮台遗址和乌龙山炮台遗址。近日,终于和金陵科技学院地方志志愿者协会的贾宝伟、董志琪等同学,依据1913年江苏陆军测量局的乌龙山炮台测绘图,对乌龙山炮台遗址进行了实地勘查和测量,并依据地图上标的地标、等高线和比例尺等作为定位依据,初步确认乌龙山炮台上炮台第八炮位至第十四炮位的具体位置(中炮台和下炮台已经完全毁坏和消失),以及台长室、兵士室的位置。其直径分别为3米和4米,附近也发现了有晚清特征的青砖残件等石构件,证实这里就是乌龙山炮台。至此,乌龙山上包括甲一台炮台和乌龙山炮台的遗址被全部发现。
南京保卫战时炮台官兵曾战至最后一刻
丁进介绍,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澄镇宁各要塞区作战经过及心得概要》记载,1937年12月10日,日军飞机向尧化门、甘家巷的中国军队阵地狂轰滥炸,被位于乌龙山乌龙庙的甲一台的4门八八式高射炮击退。到了12月11日上午10时,日本军队发动了猛烈进攻,乌龙山炮台备炮向敌人密集部队猛射,造成敌人大量伤亡。而到了下午6时,乌龙山炮台已经被敌军包围,形势紧迫。这一天,甲一台的高射炮击落日军飞机一架。
甲一台遗址
战斗至12月12日,日本军队突然加强了炮火攻击,包括七八门重炮在内,主要向乌龙山炮台和甲一台射击。上午11点半,乌龙山炮台和划子口海炮击毁日本海军驱逐舰一艘。到了中午12时许,乌龙山炮台火炮4门和甲一台火炮3门被先后击毁。傍晚5时许,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召集会议宣布撤退计划,同时命令要塞部队射击掩护,必要时毁炮撤退。
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以后,乌龙山炮台和甲一台仅剩下火炮各一门,以及野山炮连火炮8门。1937年12月12日晚间8时,乌龙山炮台和甲一台开始尽力射击,掩护友军退却。战斗至12月13日凌晨1时,日军战车10多辆分别从北家边、瓜村掩护步兵向乌龙山炮台逼近,当即被炮台配属的野山炮连击毁战车3辆。这时大敌压境,险象环生,乌龙山炮台和甲一台官兵不得不分别毁炮撤退。
保护抗战遗址就是捍卫抗战历史
在晚清乌龙山炮台遗址发现以前,南京文史作家张智峰经过艰难寻找,发现了甲一台等两处乌龙山炮台遗迹。其后丁进又发现了十九峰炮台坡道等炮台遗址。2013年,丁进发表了第一篇研究南京保卫战炮台遗址论文《南京保卫战炮台遗址略论》,2015年发表了专文《南京保卫战中的乌龙山炮台》。
在2017年的第4个国家公祭日,张智峰、孟小民和丁进联名向南京市栖霞区文物部门提交认定申请书,申请将新发现的乌龙山炮台遗址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2018年6月12日,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当面答复申请人,将晚清乌龙山炮台遗址等新发现的炮台遗迹,作为文物增补点列入栖霞区文物保护单位“乌龙山炮台遗址”中。
丁进向记者介绍,十年来他遍访国内主要炮台遗址40多处,其中近30处已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内镇江焦山顶快炮台,省外如深圳赤湾左炮台、珠海拉塔石炮台,也已经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乌龙山炮台遗址规模宏大,完整地呈现出近代炮台在历史变迁中的技术革新轨迹。丁进建议,文物保护部门可将其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公布出来。
南京城市发展,正在从秦淮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乌龙山和鼓楼区的老虎山,一东一西扼守长江,可以体现南京长江时代“龙盘虎踞” 的文化地理特征。丁进建议规划建设乌龙山炮台遗址公园。
“2021年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丁进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保护抗战遗址,就是捍卫抗战历史。”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