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墓园一角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3月30日,“我们的节日·清明”——扬州清明云上诗会在扬州墓园上线。诗会以诗歌散文为媒介,祭奠先贤,诵扬经典。其中有古代名家的清明抒怀,有现代名人对亲人的深切缅怀,有革命志士寄语生命的炽热情怀。云上诗会现场,扬州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深情朗诵祖父的《背影》,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线下诗会线上举行,弘扬生命文化初心不变
扬州墓园主任张峰致辞表示,由扬州墓园和扬州广播电影电视协会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联办的扬州清明云上诗会正式上线。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诗会”,是扬州墓园进一步推进人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受疫情影响,将线下的诗会活动搬到线上举行,以诗颂情,弘扬生命文化的初心不变。人生虽然短暂,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文人志士,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他们身上绽放的生命芳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上线仪式
据介绍,这次清明诗会围绕“传承文化”“礼赞生命”“致敬先人”等主题,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万物生长,天地清明”,选诵唐宋名家相关作品。这个篇章还通过电视手段穿插了清明祭祀、插柳等民俗表演,在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接受一次“生命教育”。第二篇章“花落还开,水流不断”,古诗和现代诗交替编排,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第三篇章“清明之际,清明之祭”,结合红军长征等诗篇,纪念扬州已故百岁老红军刘应启;诵读朱自清名篇《背景》,表达父亲对儿女深刻细腻的爱。
诗会也是特殊时期的一个引流,引导更多人“云祭扫”
记者了解到,这次云上诗会,朗诵者移步换景,全景展示了扬州墓园的园林环境。生态殡葬、绿色殡葬成为近年来殡葬行业改革发展的主流。今年是扬州墓园连续第五年举行生态葬,生态殡葬理念的影响逐渐深入人心,每年自发报名参加的市民家庭越来越多。因疫情影响,今年分批举行生态安葬仪式。
线上诵读
扬州墓园主任张峰介绍,今年扬州墓园清明祭扫继续采取扫码进园、限流的防控措施,对不能到现场祭扫的人员,提供“云祭扫”和“代祭扫”服务。近年来,扬州墓园稳步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构建以信息化为服务手段的智慧墓园基础系统,让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园区提供的全方位祭扫服务,弥补不能现场祭扫的遗憾。这次清明云上诗会,也是对数字化服务的一个引流,引导更多人体验墓园数字化服务。
朱小涛朗诵《背影》
据悉,扬州墓园已实现传统墓穴产品向生态节地产品的转型,实现了由资源依赖型向服务增值型的过渡。截至去年,生态节地产品的销量与传统墓的销量比达到了近5:1,墓穴产品价格逐年降低。在全国创新推出扩容性旧墓改造业务,在不改变原有墓穴大小的基础上,通过扩容空间,将双穴扩增到4至8穴,既节约了土地资源,也减轻了市民负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深情演绎
校对 王菲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