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参与苏州轨交实地调研
实测过程中,团队除了解决调试算法等学术问题,还遇到可见光设备选型、红外标定、雷达采集参数调整、设备连接不稳定、障碍物模拟等实际工程问题,团队积极对接技术人员,经多次讨论实践得到解决,此举也有效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在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上完成了近20次实验来采集数据和调整系统,只有亲身经历列车运行的整体流程,了解地铁内部各种环境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优化算法。”团队成员、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袁浩介绍。
团队成员进行实地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前期成果基础上,继续开拓了全新的地铁场景。自202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算法研发和配套硬件集成,历经多轮测试与改进,硬件通过了EN50155铁路行业标准测试,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在专家评审会上,南京地铁总工杨树才教授、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卢红标主任等多位专家均表明,该项目技术路线合理,项目相关成果达到预期目标,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场景应用示范。
团队成员进行设备调试装车
据了解,团队此前已在有轨电车和中低速货轨中进行了相关研究,其合作单位苏州富欣智能交通控制有限公司负责人、验收专家组组长李广斌评价道:“项目采用了产学研用联合的科学创新模式,自主探索并实现了在国际上尚处于空白的基于视频识别技术的有轨电车障碍物探索和思路。”
目前,这套设备已安装在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的部分列车上进行试运行,并且在障碍物工程实测中表现良好。“虽然我们实现了相对可靠的障碍物预警系统,但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这类重大民生实事工程还只是起步阶段,今后还需要在该领域继续攻坚。”该项目负责人、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陈一豪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坚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持续深耕智能驾驶与车路协同,在轨道交通领域中用技术创新管控运营风险,为列车安全行驶保驾护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 陈一豪 杨舒婷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陶善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