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把银行卡、手机卡借给别人用?这个行为“利小刑重”,法官劝你千万别碰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图为发布会现场。

扬子晚报网6月15日讯(记者 张建波)今天,无锡市梁溪法院召开“远离‘帮信’ 不做网络犯罪‘工具人’”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近几年该院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以下简称:帮信案件)审理情况。记者获悉,近年来,“帮信案件”发生呈井喷态势,法官提醒此类案件案件呈井喷态势,广大公众一定要小心,以免触法。

梁溪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习惯上简称为“帮信罪”,随着网络犯罪呈多发态势,相应案件也逐渐增多。2020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断卡”行动部署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违法犯罪,对电信诈骗上下游关联犯罪实行全链条、全方位的整治,“帮信”罪的打击力度达到高峰。

2020年底,梁溪法院审理了第一起“帮信”案件,随后,案件呈井喷态势。2021年全年,该院共受理“帮信”案件62件,审结57件。今年前5个月,已受理57件,审结34件,数量已居于所有刑事犯罪案件的第4位(前三位分别为危险驾驶罪、盗窃罪、诈骗罪),“帮信”罪已然成为电信诈骗犯罪链条上的多发罪,是国家重点打击的高频罪名。

通过梳理审理案件的案情,法官发现此类案件呈现相关特点:手段集中,串并案多发,利小刑重,且部分被告人涉案程度逐步加深。梳理发现,电话卡和银行卡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重要工具,由此衍生出贩卖两卡的“黑色产业链”。“帮信”案件中95%以上的被告人,系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把银行卡售卖、出租给他人用于“洗钱”“跑分”。

同时,由于被告人贩卖的银行卡往往被用于向全国各地不特定的多名被害人实施诈骗,涉案地区广、人数多,为案件侦破及被害人经济损失挽回带来较大困难。此外,部分被告人在参与一次或几次贩卡获取佣金后,为更快来钱、赚取提成,开始走向“职业化”,从身边人下手,介绍亲戚、朋友、老乡等从事提供银行卡、电话卡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从最初的“工具人”演变为拉拢、招募、组织下线的“牵头人”,在多层级利益链条中越陷越深。而“帮信”案件被告人呈现出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等特点,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的人更容易掉入“帮信”陷阱。

但是,这种“帮助”却是不可随意做的,不法的“帮助”就是犯罪。法官特别提醒,“帮信案件”还呈现出“利小刑重”的特点,小小的所谓“帮忙”,引发的将是重重的刑罚。据统计,在梁溪法院2021年审结的“帮信”案件中,被告人获利1万元以上的不超过20%,其中仅有1人获利5万元以上。但从判决结果来看,一般不适用缓刑,体现了国家整治网络犯罪行为,通过“断卡”方式切断犯罪链条的决心。

记者问答:

问:“帮信”案件主要的犯罪手法有哪些?

答:根据法律规定,“帮信”案件主要犯罪手法包括:为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出售、出租银行“四件套”的犯罪行为。司法解释进一步规定,“帮助”行为包括:(一)收购、出售、出租信用卡、银行账户、非银行支付账户、具有支付结算功能的互联网账号密码、网络支付接口、网上银行数字证书的;(二)收购、出售、出租他人手机卡、流量卡、物联网卡的。

校对 苏云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