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母亲节来了,帮妈妈做一份“金融健康体检”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猎云平台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指出:从金融欺诈受害群体来看, 60岁以上人群的人均损失最高, 达到245,266元。而此前,腾讯发布的2019《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显示,中老年女士更容易被金融投资类骗术蛊惑。母亲节到了,捷信专家为母亲开出一份中老年女性“金融健康体检”单,邀请子女为妈妈们核查金融知识漏洞,提升金融反欺诈能力,守好“钱袋子”。

妈妈们首先需要做个“外科”检查,学会对自己的金融资产做一个整体的盘点,了解存款、负债、预计支出与收入等基本状况,定期检查自己的资产状况,包括存量资产和未来收入及支出的预期,计算出资产负债率等等,分析出个人财务状况的“高矮胖瘦”。

然后需要及时检查个人财务是否存在消费盲区、消费误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金融“内科”检查中,以下几点要牢牢记住:一是要适度购买保健品。正确区别“医疗”与“保健”产品,切忌迷信“保健品包治一切”。 一些“咨询义诊”先为老年消费者免费体检,然后诱导老人感觉自己“身体状况存在严重问题,”最后买一堆对自己毫无用处的保健品。轻则浪费金钱,重则会贻误了去医院就诊的治疗时机。二是警惕“免费”“返利”陷阱。贪小便宜吃大亏,这种消费返利的陷阱,让人防不胜防。一般是打着“购物返本”、“你消费我还钱”的噱头,宣称只要在平台上消费,就会返还高额甚至全部的消费金额。他们常常从消费贷款公司骗取资金,让消费者用零首付、分期贷款的形式购买低质高价的商品。最后的结果就是返利越来越少直到一分钱不返,但是借款人每个月还要为当初用高价购买的商品支付很高的期款。如果不及时还款,还可能使个人征信受损。

接着,妈妈们需要做个眼科检查,有效识别新型电信诈骗。比如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话、微信、QQ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冒充家人亲友、公检法等身份骗取老年人的信任或者进行恐吓,诱使受害人以多种形式向其汇款。这类诈骗手段手法隐蔽,而且受害人难以取证发起诉讼,容易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因此,捷信专家提醒,老年朋友做到“三不一要”: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有疑问要联系当地相关机关核实确认。

此外,虚假客服诈骗在中老年人群也比较多发,不法分子主要利用老年人对网络购物认知不全面,以系统出错、支付平台升级、收货人信息不清晰等为由,诱导老年人添加所谓“官方客服”的微信。然后,不法分子逐步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将银行卡、支付宝、网银上的钱转入不法分子的银行卡内。针对这一情况,捷信专家提醒老年朋友们:在接到不明身份的链接或电话时,保持冷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另一方面,应提高自身财产安全意识,自觉学习网络购物、电子支付能安全消费常识。

最后,我们需要做个化验,看看个人信用。怎么知道自己信用状况呢?方法就是网上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或者到当地人民银行征信分中心,定期查询自己的征信报告。

如果发现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有错误或者遗漏,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或放贷机构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如果发现自己的的身份证信息被盗或者被冒用,生成不良信用记录,可以先报警,然后向征信管理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中介或者个人号称“几万就能修改个人征信报告”“花钱洗白征信”,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可能。晓风

编辑 : 徐晓风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