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在南通发布 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0发布

扬子晚报网讯(记者 郭小川)以“迈向现代化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11月13日在南通举行。论坛上,《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0》正式发布,报告以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针对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揭牌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国东西走向的重要经济走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我国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但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差异,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并总体呈现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格局。

以指数形式深入研究并客观评价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基本现状、经济实力、发展差距等,对以“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知名学者参加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活动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作为南通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型智库,在国内较早对长江流域沿线地区发展水平展开科学性研究和评价,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还在研究中率先提出“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概念。

成长春说,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的内涵,是指以推动区域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使市场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同时保持各地区经济、人口、生态三者空间均衡,最终形成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大体均等、生活条件和水平大体均等、经济分布和人口分布大体均衡、经济和人口分布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状态。

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以沿线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典型样板区域,从均衡度、协调度和融合度三个维度组成科学的指标体系,涵盖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协调、城镇协调、生态优美、交通顺畅等12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全面而立体地反映出区域发展的全貌。

第六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举行

报告显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总指数和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本保持一致,既呈现出下游高、中上游偏低的空间格局特征。分城市来看,110个城市共分为5个发展层级。层级最高的是中国经济中心、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总指数为4.912。第二层级包括苏州、南京、杭州、无锡、武汉、成都和宁波等7个城市,这一层级中,下游城市占了5个。而在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39个第五层级城市中,上中游城市占了36个。

“长江下游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基本都处于第1—3层级,总指数在1以上,中上游除少数省会和中心城市外,大都处于第4—5层级,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偏低。”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说,这表明长江流域城市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海比较突出,在世界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暴露出不少发展问题。

针对区域发展的差异,报告还对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建议提出,政府应加大引领,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企业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让创新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法宝。在协同发展中,长江经济带城市应建立高效运行的协调机制,加强上中下游城市间的互动合作。在交通方面,应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构建畅通绿色的长江黄金水道。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下,长江经济带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报告提出,沿线城市应坚持多元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的理念,全面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成为沿线人民的“共同福祉”。

校对 苏云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