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2 月 4 日深夜11时许,泗洪县公安局半城派出所接到 110 指挥中心指令,称辖区一小区内有人打架。接警后,值班民警朱修永、盛子阳立即带领 3 名辅警赶赴现场。经初步调查得知,陶某与高某是连襟关系,春节期间因岳父家中琐事产生分歧,从言语口角逐渐激化至相互厮打。
现场情绪激动的陶某,由于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不停地用手势比划,然而民警们根本无法理解这些手势的含义,现场沟通瞬间陷入僵局。为防止冲突进一步升级,民警依法将二人口头传唤派出所作进一步调查处理。
回到派出所,面对焦躁不安的陶某,民警朱修永深知,聋哑人同样拥有表达诉求的合法权利,可语言不通成为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巨大阻碍。“一定要找到沟通的办法。” 朱修永暗自下定决心。他尝试通过简单的书写交流,但陶某识字有限,写出来的内容陶某只能理解一小部分,效果不佳。
看着陶某着急又无奈的神情,朱修永心急如焚,在脑海里疯狂搜索着可能的解决办法。2月5日凌晨时分,朱修永突然想到自己的好友秦老师,他曾经是一名聋哑学校资深教师。于是,朱修永立即拨通秦老师电话。当电话接通的那一刻,朱修永诚恳地说明情况并邀请秦老师视频,远程担任双方手语翻译。
视频接通后,秦老师运用娴熟的手语,耐心细致地询问事件的详细经过。朱修永则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他一边听秦老师的讲解,一边努力记住那些复杂的手语动作,每一个动作他都在心里默默重复好几遍,还时不时在纸上简单记录要点。
为了确保陶某能够准确理解法律条文,朱修永在秦老师翻译完问题后,又逐字逐句地向陶某解释相关法律条文,遇到复杂的法律术语,他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重新表述。
在这艰难的沟通中,每一个问题的传达都充满挑战。朱修永会先向秦老师表达自己想要询问的内容,秦老师翻译后,朱修永仔细观察陶某的反应,一旦发现陶某有疑惑的表情,就立刻让秦老师重新解释或者换一种表达方式。而每一个回答的理解,也都需要经过多次确认。陶某打出一串手势后,秦老师翻译完,朱修永会再次跟陶某确认,用简单的手势或者书写关键词的方式,看看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
就这样,一问一答,不断反复,经过近两个小时艰难且无声的 “对话”,陶某的情绪逐渐平复,并用手语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与此同时,朱修永也对高某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着重强调亲情的珍贵远超家庭琐事,引导双方珍惜亲情。
次日中午,在朱修永的耐心劝说和调解下,陶某与高某最终达成和解,签署了调解协议,并承诺今后不再因琐事冲动行事。
纠纷妥善化解后,朱修永考虑到陶某一家三口(夫妻均为聋哑人,育有一名幼子)需返回淮安老家,且正值春运期间,车票紧张、出行不便,便主动提出用私家车护送他们前往车站。
当天中午,朱修永协助陶某一家三人整理好行李,驱车 30 公里,将他们安全送至泗洪汽车客运站并帮助他们到购票窗口购买返乡的车票。临别之际,陶某夫妇和朱修永握手道别。
校对 徐珩
编辑 : 石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