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汉诗》于今年9月出版
10月31日早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批准66座城市加入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被列入世界文学之都。
记者联系到南京社科院地方史专家邓攀先生。邓先生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世界上陆续有了20个文学之都。南京也一直在积极申报,在申报过程中,申报项目组曾邀请他参加座谈,并请他提供部分与南京有关的文史材料。而他的书稿《金陵汉诗》也是申报项目组的关注点之一。该书已于今年9月出版。这部《金陵汉诗》前后花费邓先生3年时间,搜集到470余首外国人写南京的古诗。这些诗,既是诗,又是史。在这些古代外国诗人的笔下,南京是中国的文学地标之一。邓先生说,且不谈《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著作,仅这些外国人写就的470余首金陵汉诗,就足见南京在世界文坛的历史影响。
邓攀告诉记者,最早的一篇写南京的汉诗是唐五代时期新罗国诗人崔致远所写。崔致远一向被朝韩两国学术界尊奉为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他12岁时离家来到长安求学,在中国一呆就是16年。此间他参加了中国的科举,一度在南京溧水为官,曾参与讨伐黄巢。崔致远一生文学创作不断。这首写南京的诗歌《双女坟》长达413个字,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它收录在古朝鲜王国的文学典籍《太平通载》里,邓攀推测可能是转引自已经失传的《中山覆篑集》。中山是溧水的古称,这本集子汇集的应该是崔致远在溧水时的作品。
这些诗,既是诗,又是史。邓攀告诉记者,从留下汉诗的外国诗人数量上的变化,也能看到历史的变迁。如元朝时,日本和尚诗人居多;明朝后朝鲜诗人居多。这和时局都有相当大的关系。
元朝时,很多日本禅僧来华学佛。其中不少来到了佛刹众多的南京。在凤凰台山上的保宁寺,是盛极一时的名刹。主持古林清茂,先后收有30多个日本弟子。
邓攀说,这些来华的日本僧人,很多都对日本文学有很大影响。如别源圆旨,是日本五山文学的代表人物。别源圆旨来华后,拜师古林清茂,学了三年佛。他的汉诗水平也水平大涨。临别回国的时候,古林清茂送他一首诗偈,末一句为“他年堪作吾家儿”。由这一句,也能看出古林清茂对他很是看重。如今,这首诗偈原件在日本,被定为日本国的“重要文化财”(即重要文物)。
这些日本诗僧,对南京印象深刻,留下不少诗作,他们的笔下,南京既是艰苦学佛之所,也是怀古圣地,南京的大小景致都曾在他们笔下出现过。
而到了明代,写南京诗歌的,却以高丽(朝鲜)人居多。这是因为朱元璋定都南京,当时高丽使节频繁来往首都,朝会、祝寿、谢恩等等。
到了清朝,南京虽早已不是首都,但地处江南,仍是富庶繁华之地,不少国家的使团成员到南京后,和南京的将军、士人甚至商人,都做起了朋友。他们留下来的汉诗便有了更多的生活气息。越南诗人胡士栋留下一首诗《到内桥宝玉坊燕山店买得水晶眼镜戏作》。如今,内桥仍在,宝玉坊的那家高档眼镜店早已不知所踪了。
1840年后,东亚时局日益复杂。朝鲜和越南的汉诗越来越少,日本人的汉诗多了起来。邓攀解释说,这是因为朝鲜和越南相继沦为殖民地,来往南京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日人则因为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对外交往变得频繁,前来中国的便多了起来。
在这部刚刚刊印的诗集中,虽然都写的是南京,但有许多诗人终其一生都没到过南京。没到过南京,为何又写南京?邓攀解释,这与汉文化圈的扩张不无关系。
同中国皇帝一样,朝鲜的国王经常会出诗题考臣子。“金陵怀古”是很常见的一个考题。虽然这些外国诗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到过中国到过南京,但他们熟读李白、刘禹锡、许浑和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诗。
而在越南文坛,他们流行的是写“金陵八景”组诗。他们的金陵八景,分别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燕子临流、长江天堑、白鹭春潮、秦淮秋泛、东山胜墅和报恩古寺。
邓攀说,南京最早的“金陵八景”始见于明初史谨的诗集,依次为:钟阜朝云、石城霁雪、龙江夜雨、凤台秋月、天印樵歌、秦淮渔笛、乌衣夕照、白鹭春波。之后,又有了金陵十景、十八景、四十景之说。所选景色各有不同。
而越南人写的八景名字,除了个别景名,大多不见于明清各种流行版本的金陵景物汇评。它填补了历代选景的空白。
邓攀说,这些都显示出汉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从汉字的使用到诗歌的体例。而在内容输出上,南京也贡献了各种景致。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可见南京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当选“世界文学之都”实至名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链接>>>
《龙江关》
【高丽】郑梦周
兰舟早发凤凰台,城关崔巍首重回。
欲为钟山题一句,龙江津吏苦相催。
龙江关,即下关,明代以来南京最重要的港口。明初,海外各国进贡者,每岁必至于此。郑梦周进贡后,就由此启程归国。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