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丁艳锋教授介绍,这次验收的水稻田主要采用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该技术在云南创造的小面积1287公斤/亩,百亩方亩产超1000公斤纪录后,他就有个梦想,在太湖稻麦两熟制地区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超吨粮。为了这个共同的梦想,南农大的科研人员和当地农技人员一干就是八年。同一个品种,从第一年开始攻关的亩产800多公斤,到后来连续5年亩产900公斤。
这是怎样的一套技术体系呢?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始人凌启鸿教授告诉记者,该技术根据水稻高产生育的基本规律,做到“生育有模式、诊断有指标、调控有规范,措施可定量”,将栽培从凭经验到能够定量,用工程技术的方法,设计栽培方案“按图施工”,使得措施应用时期最合适、数量最精确,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效果,让基层农技员和农户易学、易懂、易掌握。
“就像人的一日三餐,早餐、中餐、晚餐要定量,吃多了会虚胖,吃少了又会营养不足”,丁艳锋告诉记者,这套理论体系探索出的就是一套科学的水稻“营养餐”,即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土壤肥力,以及当季的需求量等指标,精确确定水、肥的供给量。
对于未来的应用方向,丁艳锋表示,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绿色高效技术的新要求和老百姓对优质大米的新需求,“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就是选用优质稻进行攻关,让水稻好种、好吃,对环境友好,真正达到绿色优质高效的综合效果。”
编辑 : 李燕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