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事关中国两个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卓越的智慧胆略,顶住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美国政府的巨大压力,同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最终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个过程被编导运用戏剧的思维,浓缩在两个小时之内,通过有声有色、有板有眼的京剧方式表现了出来。我们记录一下,除了序和尾声,全剧共有8场戏,分别是《事实雄辩》《暗度陈仓》《山雨欲来》《戏敌传信》《智斗周旋》《阳奉阴违》《生死狂澜》《针锋相对》。应该说,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期间,工作范围很广,工作对象很多,工作内容很全,工作要求很高,但编导并没有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广阔素材之中,而是仅仅围绕谈判这条主线,在取材和提炼上做到精挑细选,精打细算,精益求精,许多具体情节虽直接拷贝于真实的历史,但这些都属于最典型、最精粹、最关键的题材,是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必须呈现出来的那些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对每个人物都进行了精准的描述,对每场戏都进行精心的策划,对每个细节都进行了精深的凝聚,同时还兼顾到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借鉴蒙太奇式的高强度、多侧面、快节奏的剪辑技巧,不断强化一泻而下的戏剧逻辑,使得整个故事行云流水,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令人回味。
《周恩来》演出现场
当京剧艺术的眼睛被磨得炯炯有神的时候,那些被确认过的眼神自然蕴含着许多的画外之音和言外之意,这些线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观众据此可以牵想妙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周恩来这位世纪伟人背负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来到梅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赤胆忠心和巨大勇气,尽管他是为和平而来,却时时处在危险之中。在梅园新村四周布满了国民党特务明岗暗哨,24小时进行监视,只要他一外出,马上就会被跟踪盯梢,敌人对中共代表团的电台也是拼命干扰,周恩来审时度势,声东击西,调虎离山,斗智斗勇,常常化险为夷。剧中为了甩掉特务的尾随追踪,用两辆汽车分别开往两个方向,在运动中成功地传递了情报,还独辟蹊径地开发了“无实物表演”,通过虚拟的动作和京剧特有的身段,居然把这场戏演绎得栩栩如生,大家一致叫好。
当然,对于谈判的对手蒋介石和马歇尔的性格刻画,也没有简单化、脸谱化,而是注重立体塑造,强化形神兼备,全力以赴把他们阴暗内心的沟沟壑壑全部挖掘出来,不管是狡诈,还是狡猾,全部打开,大白于天下,既真实生动,又入木三分。蒋介石同意和谈就是为的争取调兵时间,所以对真正谈判并不上心,还想方设法进行阻扰,对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周恩来洞若观火,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直接与蒋介石进行面对面的交锋,蒋介石先使用缓兵之计 ,重拾黄埔军同事旧情,试图通过套近乎来避实就虚,但“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好猎手”,周恩来早把这番虚情假意一眼看穿,他毫不留情,也直截了当,严正声明中共制止内战、谋求和平的一贯立场,抨击国民党说一套、做一套的骗局把戏,有胆有识,有理有据,据理力争,义正词严,在铁的事实面前,蒋介石再想狡辩,也无法抵赖。对于美方代表,周恩来的态度也是不卑不亢,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但在日常生活中,又能够做到以礼相待,表现出机智灵活的外交策略。《智斗周旋》就是从马歇尔听音乐开始的,周恩来进屋后就说出这是电影《乱世佳人》主题曲《True Love》,马歇尔对他如此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这个曲子的喜欢深感惊讶,周恩来笑着回答“凡是美、善的,世界人民都喜欢”,既不失大体,又一语双关 。没想到片刻风淡云轻之后,很快就是黑云压城,在讨论到实质问题时,马歇尔不分青红皂白,武断认为是中共挑起事端,面对如此无中生有、如此歪曲真相,周恩来沉着冷静,胸有成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立即打破混淆,以正视听,彻底揭穿一切不实之词。但对于梁漱溟提出的“折中方案”,他却坚持以团结为原则,以肝胆相照之心,明荣辱与共之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得梁漱溟终于认清了方向,明辨了是非,迷途知返,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通过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生动诠释了以周恩来首的中共代表团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利益,坚持真理、坚忍不拔、无私无畏、英勇机智的崇高品格以及夜以继日、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革命精神。深夜里,邓颖超看着伏在桌上已经睡着的丈夫,心疼地拿出衣服给他轻轻披上,只见他身躯微动,衣服滑落,邓颖超再次为他轻轻披上。同样,在乌云密布、山雨欲来之时,邓颖超又及时给他送来了雨伞。细节虽小,感人至深。这是夫妻之情,更是战友之情,他们冲锋陷阵在对敌的最前沿,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同仇敌忾,温暖如春。
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工作的人员前后有2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周恩来对他们政治上谆谆教诲,纪律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怀备至。许多同志都回忆说:当时,谈判斗争虽然艰苦,但是在周副主席身边,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那样和谐温馨。在新华日报社工作的鲁明和林冈喜结良缘那天,邓颖超叫身边的同志设法找来一块红绸,请德高望重的董必武在上面题词,作为贺礼送给一对新人。董老欣然挥毫,“天作之合”四个大字一气呵成,周恩来、邓颖超、陆定一、廖承志、潘汉年、宋平等几十位同志也纷纷签名表示祝贺。周恩来、邓颖超还深情嘱咐他们:夫妻之间既是革命同志又是爱人,应该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这样才能搞好夫妻关系,才能携手前进。在剧中这个情节也被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了,一块红绸代表着喜庆,代表着热情,代表着希望,代表着胜利,火红映照着笑意满颊,火红燃烧着激情满怀,大家欢天喜地,载歌载舞,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迅速感染全场。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临危不惧、不畏艰险的崇高革命精神,早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在国共谈判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帮助我党我军摆脱困境,还成功地使中原停战、东北休战,并让受到国民党蒙蔽的各民主党派,重新与共产党站在一起,联合起来,一举粉碎了“伪国大”的阴谋,让全国人民看清国民党挑起内战的丑恶本质和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巨大诚意。同时他们还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积极领导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工作,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从容应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在隐蔽战线的斗争中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卓著成就,为解放南京并取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为和平努力到最后一刻。马歇尔问:“离开美国的帮助,共产党的目标能实现吗?”周恩来斩钉截铁地回答:“能,一定!请往前看。”随着国歌奏响,舞台上,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梅园往事》在结构上采用倒叙的方式,很自然地就进入到故事的主体。当年周恩来机要秘书李彩凤,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来到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时候,看着周恩来的巨型雕像,面对一群天真孩子期待的目光,耄耋老人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十分动情地讲述起当年梅园的风云岁月。目睹近百年中国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如今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李彩凤心情非常激动,感受异常真切,对于身负传承使命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聆听着革命事迹,得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最后看到周恩来与邓颖超再次出现在记忆的屏幕之上,孩子们纷纷举手敬礼,表达出对革命前辈和一代伟人的崇高敬意,这又进一步凸显了剧作的主题:为人民而奋斗的党,正道不孤航。
这段梅园往事,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走进周恩来内心世界,汲取思想营养、牢记丰功伟绩的重要切入点。周恩来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是中国人民心中耸立的丰碑。我们观看《梅园往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精神洗礼,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和由来已久的崇敬之心,一直贯穿始终。周恩来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他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伟大风范,如日月之光辉,彪炳千秋,千古传颂,已成为激励我们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巨大动力。“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重温这一段《梅园往事》,周恩来身上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风骨,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必须倍加珍视、大力弘扬,要以周恩来为榜样和标杆,补精神之钙,固信仰之基,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作者简介:
张永祎,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江南文化学者,曾受邀做客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文明之旅》栏目,讲授“梦里水乡江南镇”。著有《与我有约》和《水做的江南》等。系江苏省首届紫金文艺评论一等奖获得者。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贺东婷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