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2020师说新语|王晓波:《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   王晓波

个人公众号:遇见猫的国

王晓波

最近,重读了马克斯.范梅南的旧作新版《教育的情调》一书。这是一本耐人寻味、适合老师和父母阅读的书,体量不大,算上前言后记,总共才177页,而且每页的字数都不多,阅读速度快的,一两个晚上就能读完。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浅显易懂。整本书表达流畅,没有艰深的理论,基本是采用故事的形式展开的。这些故事读起来很亲切,因为这就是你我的真实故事。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当局者迷”,被困在表象中,而作者则抽丝剥茧,直击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到教育孩子的关键所在。

教育需要操作系统,但更需要底层逻辑。

现代生活节奏快,无论是阅读还是做其他事情,人们总是希望找到便捷快速高效的通道或者方法。君不见,市面上冠以“*天学会……”速成掌握一项技能的书和课程都是爆款。对于教师而言,外出听讲座时,总是希望能听到能够直接拿来用的操作方法,而不喜欢听艰深的理论,总期望能够有一本《葵花宝典》写尽教育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对策。我不排斥好的方法,更不排斥好的操作系统,只是觉得如果只是停留在掌握几个招式的“浅学习”上,终究只能做一个“搬运工”,说不定连“搬运工”也做不好,毕竟教师和父母面对的是充满了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毕竟,教育讲究“因材施教”。

相对于操作系统,我更倾向于推荐大家去了解教育的底层逻辑,即教育的本质,儿童的秘密等,这些常识犹如武功的内功心法,需要日积月累去修习,好处是,一旦掌握,终身受益。教育便游刃有余,真正能够做到“嬉笑怒骂皆教育”“条条大路通罗马”了。这本书讲的即是教育的底层逻辑。

教育是科学的,但更是人文的。

毫无疑问,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就实际教育而言,如果过分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其实蕴含着一种危险。因为一旦我们把教育当作科学来进行研究,那么显然会以“抽象方式思考和谈论孩子,把他们分门别类。”比如,“内向的”“活泼的”“多动症”……事实上,“关于儿童‘科学’的理论化的语言很容易使我们忽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转而注意他们共同的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类、筛选、衡量和管理,并以原先设想好的方法去回应他们”。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旦我们称一个孩子具有“注意力缺陷障碍”,一旦我们认为一个孩子有“行为问题”或是一个“低能儿”,一旦我们称某人拥有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我们就想立刻拿出写满了专业诀窍的文件包,试图从中找出一种具体的技术防范、一种行为疗法或医学疗法来对付这个孩子。这时,我们实际上忘记去认真聆听和观察这个特殊孩子。相反,我们用分门别类的语言把孩子分类,这种语言像真正的监狱一样将孩子限制起来。毫不客气地说,用技术的、诊断性的或工具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分类,实际上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放弃。比如,教室里那些被定性为“多动症”“自闭症”等各种“症状”的孩子,虽然这样的孩子确实客观存在,但一旦我们把他们用专业名词限制,往往就会忽略他们的可能性,等同于是放弃了。

而真正的教育显然更倾向于人文视域——关注具体的人,关注具体人在教育情境中鲜活的生活体验,即关注人的独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感性的观察体验比理性的分析更为重要,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敏感性”和“机智”既是《教育的情调》一书中的高频词,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机智。记得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做班主任也是需要天赋的”他说的天赋之一就是敏感性。我也一度以为敏感性是一种天赋异禀,更是认可老教师们对我的谆谆教诲“你不适合做班主任”——无论是学科背景还是天赋性格,都注定我与班主任无缘。但人生的好玩之处,就在于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不轻易为自己设限,一切便皆有可能。

这本书告诉你,所谓的“敏感性”和“机智”固然有天生的,但对于没有天赋的人而言,并不意味着没有希望。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路都是靠人走出来的。先天不足,后天来补。方法不少,学习、阅读、反思、写作都是,但我更倾向于多和孩子在一起,多一些对他们的观察。

“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或者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回顾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不得不感谢两段较为密集的观察生活。其中一段发生在我刚做班主任的第二年,彼时接手新班,遇见一个性格暴烈的小女孩,发起脾气来,惊天动地,呼啦一下,周围的桌椅全都排山倒海般倾倒,还动不动上演逃跑的戏码,《还珠格格》看了八遍,时不时要学还珠格格往楼下跳。当时的政教主任让我写观察日记,记录这孩子的一言一行。我每天观察她,记录她的行为,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本子记了一本又一本。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有了敏感性,机智就会随之而来。

校对 丁皓宇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