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西游记》最奇幻瑰奇的续作
极大的启发了《红楼梦》的创作
所谓《西游补》,就是补入《西游记》“三调芭蕉扇”后,跟随孙悟空的视角,读者也会坠入一个如梦如幻、似真似假的情境中。整个故事可谓极尽奇幻曲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
“这是一部最怪的怪书,它思想之精刻,文章之富丽而微妙,魄力之雄厚,寄托之深沉,是中国任何旧小说都比不上的。”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刘半农如此评价道,三百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此书,仍然会感到无限震撼。
《西游补》虽然整部书只有十六回五万余字,但在不大的文字篇幅内,作者运用了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技巧,利用孙悟空荒诞的、破碎的、不连续的、不一致的、不相关的、变形的梦境,不仅创造了内容丰富的多层世界:真实世界、虚幻世界、虚幻世界中的平行宇宙;还巧妙地将或女娲、六贼、新古人、西施、绿珠、丝丝、秦桧、岳飞、秦始皇等或虚或实的人物,以及处于历史长河中的不同时间点,安排在同一个时空中,串联起一个相互关联且逻辑自洽的完整故事,而每个故事碎片单独拎出来又不影响故事的整体性。
作为《西游记》最玄幻瑰奇的续作,《西游补》还极大的启发了《红楼梦》的创作。《红楼梦》里的好些特征在《西游补》中早有端倪。如《红楼梦》第一回说到女娲炼石补天,遗落了一块石头,被弃在青埂峰下。因“无材补天”,而“幻形入世”,在红尘之中经历了一些离合悲欢。因此,《红楼梦》就是石头自己记录的红尘故事,是作者曹雪芹的一个自叙。《西游补》中,天被踏空儿凿开,玉帝灵霄殿骨碌碌滚落下来,孙悟空去请女娲补天,没想到女娲却外出闲话去了。孙悟空这个未遂的补天之愿,和《西游补》插图中那几块女娲炼石补天遗落的还带着熊熊烈火的“补天石”一道,有力地说明了《西游补》亦是怀才不遇、自命为补天顽石的作者董说的一个自叙。两部小说不仅内容都带有一定的自叙性质,是作者心路历程的反映,而且总体框架与寓意也极其相似,都是写主人公因受到“情”的召唤,而从某处堕入红尘梦境,最后悟道,重新回到原处。
作者董说是和张岱同时期的性情中人
更被誉为“中国的博尔赫斯”
明末“浙东四大诗家”之一、有“小品圣手”之称的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道:“人无癖不可交也,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而且,他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创作《西游补》的作者董说同样生活在明末,亦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董说出身湖州南浔豪门望族,家族曾有“一门四进士,豪富冠东南”的称誉;不仅是复社名士,更是反清遗民、清初高僧,三十八岁时正式落发灵岩。各种奇行怪癖,亦不胜枚举。他嗜做梦,嗜卧游,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奇异的梦癖者。他还有意识地记梦、藏梦,并还声称自己是梦国的治理者。嗜梦之外,董说还喜舟居,爱听雨,有取名癖、焚书癖,更发明了不焚香而煮香的非烟香法。
和张岱一样,董说这个性情中人,将自己经历过的现实社会的折光,颠倒变序,扭曲组合在一起,写入了自己的书中。因此,著名文史学家、作家、翻译家刘大杰认为,“《西游补》表面虽是一部神话书,其实完全是一部人话书,并且是一部活跃跃的最富于现实性的明末的社会书。”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李前程说:“《西游补》可以说是奇幻文学的上乘之作。假如南美作家博尔赫斯知道《西游补》,他大概会被此书吸引。一部作品包含另一部作品、梦对现实世界的渗透、时间旅行以及重像,博尔赫斯认为的奇幻文学常用的这四种写作手法都在《西游补》中出现过。”正是《西游补》这部我国最早的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小说,让董说被誉为“中国的博尔赫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
编辑 : 黄彦文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