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城市,街巷中所林立着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俨然一张张文化名片,记载着“她”的悠悠年华。
在苏州这座“百馆之城”中,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博物馆,美美与共又各具魅力,记录文脉、传承思想、启迪美感,沉淀着苏州历史文化的核心认知,描绘着苏州锐意进取的城市精神。
1月26日下午,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正在这里举行的苏州市“百馆之城”发布会上,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飏说,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开放博物馆(含纪念馆、陈列馆以及馆藏古代书画、古籍的美术馆)102家,苏州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百馆之城”。
“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100多年前,著名爱国实业家、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者张謇,用16个字点明了博物馆的内涵。
今天的博物馆,方寸间一览千年,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宝库,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保护和传承了人类的璀璨文明。
来到苏州,最为人熟知的当属苏州博物馆。要了解苏州博物馆,自然要从它的缔造者,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起。
贝聿铭先生的祖辈是吴中的名门望族,曾拥有苏州著名古典园林狮子林。贝聿铭少时与堂兄弟们在园中玩耍,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了他无穷的快乐与幻想,也影响了他一生。
贝老有很多蜚声国际的建筑设计,比如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香山饭店等。但贝老一直还惦念着苏州,他选择把“苏州博物馆”作为他送给苏州的礼物。苏博对他来说,更像是“最亲爱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于2006年10月竣工开馆,于苏州而言,它已然成为地标性建筑之一,承载着古城的悠悠千年,而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里也是捕捉光影、一展身手的美景地。
如今,位于苏州城西的苏州博物馆西馆也在抓紧建设中,未来,这里可领略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欣赏多元化的艺术世界。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近几年,苏州各类博物馆逐渐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公众对博物馆关注度和参与度的提升,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真正起到了“城市客厅”的作用。
2018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在《文化繁荣兴盛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用三年时间使全市博物馆总量达到100家左右”的目标要求。
经过多年努力,苏州“百馆之城”的建设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开放博物馆(含纪念馆、陈列馆以及馆藏古代书画、古籍的美术馆)102家,其中在江苏省文物部门备案的博物馆就有44家,馆藏珍贵文物总量1.4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6件(套)。
“十三五”期间,全市备案博物馆共接待观众 3623.22 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571.5万人次。
在2020年底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20年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中,苏州市19家博物馆榜上有名,其中A类体验站的十席中有6家是博物馆。
全市博物馆积极探索夜间开放新模式,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多家博物馆实行夜间开放,让市民可以感受“博物馆奇妙夜”的魅力。
去年,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推出“姑苏千年,博物夏夜”品牌主题活动,全市共有10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共接待观众14万人次。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博物馆9家,常熟博物馆成为江苏省内首家县级市一级博物馆,生肖邮票博物馆成为全市首家非国有等级博物馆。
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区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1.2家;苏州大市内常住人口中,每13万人拥有博物馆1.2家。
苏州已基本形成了以苏州博物馆为龙头、主题馆为特色、各类博物馆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市文博事业、文博经济的发展也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物中重读“江南”,体味“江南意象”,便能理解: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基于一定地域基础上的文化共同体。当我们走进文物里的“江南风景”,便能读懂江南的文化性格,也更能理解长三角共同的文化根脉。
“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筑苏州人民的精神家园,重现文化高地的灿烂辉煌。”按照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和苏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苏州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数字文化产业为龙头,聚焦“1+N”重点领域,构建具有苏州文化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飏说,“‘十四五’时期,苏州将对标“江南文化”品牌打造,在继续紧抓重点场馆建设、提升场馆运营水平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研究利用和传播力度,充分发挥博物馆“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作用,不断丰富展览内容,提高展览水平,进一步增强互动体验,着力让博物馆里的每一个典故和作品,都能向人民群众传播先贤的精神文明和生活智慧,都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 张毕荣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