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追寻更加美好的教育 推动每一个学生“立大志、 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教育,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千秋万代,其根本作用在于促进人的现代化。学校教育,既要立足于人的发展,又要面向国家、民族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南京二十九中一直致力于创新型育人模式的探索,其根本立足点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收获更加美好的教育,推动每一个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通讯员 明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科技与人文并举

重个性特长,更重全面发展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从2016年开始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先后与南大、中科大、东大、南理工、南信大、南工大等一批高校进行了课程合作,共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高校研学”课程、“大家讲座”课程不断深化和细化,引领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培养。

日前,二十九中高二年级选修物理的30多位优秀学生来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开启高校研学活动。博导张雷教授主讲的《希格斯:粒子、量子场及收音机》、博导杨欢教授主讲的《神奇的超导材料》以及硕导赵杰副教授主讲的《未来的计算机——超导量子计算简介》三场物理高端前沿课题讲座令同学们受益匪浅。当天两校还特别为同学们安排了高端物理实验探索课程,学生按照自己所选的课题方向进行分组,进入国家级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索研究,所选课题包括:低维材料物理与器件、超导体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单分子生物物理、介观物理与量子器件、超导量子器件等。记者了解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二十九中合作开发的“学生科创中心”平台即将启动,未来两校将共同致力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创平台的打造。

与此同时,二十九中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南理工为二十九中专门送来了科技实验设备,同时二十九中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也可分批前往南理工进行实验探索。2021年4月,南理工迎来了二十九中高一年级科技兴趣小组的一批学员。同学们先后进入青年创客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化工学院实验室、环生学院实验室和兵器博物馆,在参与实验项目和大学生共同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领略到了创新的快乐和艰辛。

在注重科技创新素养培养的同时,二十九中也始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高一年级开始,学校立足于人文学科滋养学生的灵魂。金字塔塔尖的高度取决于塔基的宽度,经典人文阅读一直是二十九中坚持的课程,在阅读中,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以2021届高三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组老师以新课标要求、学校发展规划为指导,确立学生语文阅读计划,坚定不移推行,夯筑语文学科素养的基石。如高一时将中外人文精品阅读分为任务阅读和自由闲读两种形式,以期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高二时的阅读则重在拓展视野,尤其是注意拓宽学生生命视野的广度。生命视野应是宽广无垠的,应是“新”的,应是充满生机的。老师们引领学生观照我之外的万物,引领学生走向自己未知甚或前人、今人很少观照的领域。

学会与会学并重

重夯实基础,更重走向未来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与会学是养成终身学习素养的重要环节。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新高考是既立足时代又面向未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学习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新高考不仅强调对学会的考查,更强调对会学习、会创造的考查。从各学科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特点来看,试题依据各学科核心内容的要求,试卷立足情境创设,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创新立意的考查方向非常明显。为此,学校提出了培养学生四大学习能力的新追求,即综合学习能力、辩证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同时也不断推动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的高阶思维品质。

思维浅层和思维焦虑是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深度思考,二十九中提出学生的学习要遵循“学-思-践-悟”的学习规律,更加突出“悟”的环节。所谓“悟”,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领悟知识,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谓“悟”,就是要刻意创设一些情景,精选一些经典试题,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去感悟;所谓“悟”,就是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去深度思考,去挑战困难,就是引导学生在恍然大悟中实现从必备知识向核心价值的提升。

以研究性课题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式学习对培育学生的探究素养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所有高一学生入校后都要基于兴趣,自主选择参与至少一项研究性课题并确定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通过这种培养,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取得丰硕成果,在南京市教育局组织的“2020 年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比”活动中,二十九中选送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中3项获市一等奖,2项获二等奖,1项获三等奖。近年来,学校参加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无论获奖总数还是一等奖获奖数均在南京市名列前茅。

综评与强基共进

重创新素养,更重铸魂立心

综评与强基是高考综合改革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高考一起构建起更好的成才立交桥,共同引领着每一个高中生的发展。

二十九中认为,强基之“强”与学校“厚德自强,纯正卓越”的办学理念相契合,由此,学校提出,直面强基计划,培养未来英才的新的育人目标。

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先进的科技,否则就会落后挨打;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否则就会异化,不打自垮。”从高一入学起,学校便开展生涯规划课程并提供服务平台,让学生尽早确立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方向,立志成为报效祖国的人才。

学校德育课程围绕“纯正”二字,以纯养正,以正守纯,努力塑造纯粹于心,正气于胸,卓然独立的优秀现代公民。从高一年级的“纯良为基,养浩然正气”、高二年级的“纯笃至诚,寻生命正道”到高三年级的“纯厚勃发,成人生正业”。形成了既浑然一体,又分阶段递进式推进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德育追求特色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学校1979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为全校师生题词:“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扬帆乘风破浪,总是青春少年”,给予全体同学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丰富的校本课程和各类主题活动,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巨大动力,也为同学们综合素质评价的全过程记录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在过程性评价和事实性记录的推动下,在强基计划的引领下,学校的竞赛课程也更加完善,更加高品质,为学校的优秀学生逐梦竞赛、追寻强基提供了更为坚实、广阔的舞台。学校的竞赛课程体系完善,目标明确,形成浓烈的竞赛氛围,源源不断地产出竞赛人才。据统计,2020年二十九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技、英语、作文等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学生共计182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26个,省级一等奖以上共计61个。于乐言同学正是凭借数学全国竞赛二等奖获得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入围资格,并成功被清华大学录取。

通过综评和强基的并重,学生的学科兴趣特长得到了更好地发展,自身潜力得到了更好地发掘。2020届高三于乐言、燕子曌2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薛琪凡等4名同学进入复旦大学,邰霁庭等2名同学进入浙江大学,程可伊等23名同学被南京大学录取,徐子涵等17名同学考取东南大学。C9类水平高校录取43人,985及以上高校录取140人,211及以上高校录取310人。以程可伊同学为例,她作为学校机器人队队长驰骋在机器人赛场上,她率队获得了2018年FRC季后赛——中国机器人总决赛的全国冠军,同时她又是学校街舞社的社长,更令人高兴的是2020年高考,她以410分的优异成绩录取南京大学,她说:“选择机器人对我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意志力和乐观心态,二是逻辑性和冷静性,这对我选择理科有非常大的影响”。

成人与成才同步

重学业发展,更重五育融合

美好的教育就是在成人与成才的和谐统一中持续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新课程改革对变革育人方式的明确要求,也是二十九中创新育人模式的必然要求。

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根基,学校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学生强健身体和强健灵魂的统一。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学校特色体育课程,“跑操-动感训练-太极拳”融通的课间操,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至少70分钟。学校实行“塔形结构”的武术课程。学校体育措施有力、分层实施、逐层深化,取得了明显的锻炼效果。

学校一贯重视劳动教育,一是构建和实施螺旋上升的劳育必修课程:高一年级以“固本·热爱”为目标,高二年级以“服务·公益”为目标,高三年级以“创造·责任”为目标。二是建立主题式的活动性劳育课程:每学年在校园文化节中举办“劳动文化节”,举行美食评比、技能竞赛等。三是完善劳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管理机制,由专门人员负责劳育课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反馈。

美在知识中,美在思维中,美在课堂中,美在生活中,美在追求中,美在品德中,美在一言一行中。

将美育贯穿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实施美育教育的必由之路。二十九中致力于培养“大气”“大智”“大美”“大雅”特质的学生,美育教学不仅体现在美术、音乐等国家必修课程和各类校本选修课程中,更体现在“德智体劳”四育实施之中。在德育课程中让学生感悟理想信念的崇高美、优秀品质的价值美、奉献社会的行为美等;在体育课程中让学生理解强健与阳刚、体质与气质相统一的形象之美、力量之美和健康之美;在劳动教育中激发、培养学生热爱学劳动的情感,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引领下让学生感悟劳动之美,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情境、任务、探究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美、思维之美和文化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由“个体”到“群体”,从每一个个体美育素养的提升逐渐形成学校整体美育教育体系。2019年,二十九中学生丁杨获江苏省“最美中学生”称号,她于2018年度被评为南京市中学(中职)优秀志愿者,后经团市委推荐,到上海答辩、演讲,2019年被复星保德信集团评为“明星志愿者”和“慈善大使”,并作为中国两名慈善大使之一赴美国华盛顿参加全球颁奖典礼。2020年,学生徐天睿获江苏省“最美中学生”称号,而且他还是学校校园礼仪队员、宣传明城墙的志愿者,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他积极参与发放口罩等志愿服务,假期为福利院的小朋友送文具、做游戏,他还积极参与社区南京市垃圾分类宣传。

师美与生美齐美

重教学相长 更重美美与共

学校致力于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2020年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教学创合一”融通性课程建设团队成功入选首批南京市“四有”好教师建设重点培育团队。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二十九中倡导,理想信念就是教师要确立从教知识走向教思维、教做人的理想追求;用脑是指当一名独立思考、创造工作的好老师,用心是指当一名道德高尚、崇尚育人的好老师;扎实学识就是要有价值引领力,课程开发力,教学实施力,班级领导力,以及终身学习力;仁爱之心就是要对自我反思有自觉认识,对社会责任有自觉担当,对以生为本有自觉践行。在对“四有”好教师的深刻理解下,二十九中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引领学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二十九中的课堂围绕“微探究”教学、精准教学、精准辅学的探索不断深化。“微探究”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小而精”的问题,进行“高而深”的探索,从而将课堂探究向精细化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化推进。利用“极课”大数据系统,精准把握课堂重难点,进一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和学的效率。课后的精准辅学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助推个性化发展。通过这一系列改革,真正使面向“每一个”“目中有人”的课堂教学落于实处。

在二十九中,每天都会在教学楼的走廊看见穿梭于教室和办公室的学生,每天晚上教师办公室的灯都会亮到很晚。这是老师们在对有需求的孩子们进行个性化助学。“也许两个孩子得了同样的分数,甚至错了同样的题目,但是他们俩存在的问题却往往是不一样的。”学科老师们如是说。学校认为,所谓美好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招生连线

5月1日上午8点开始,在南京二十九中高中部举行中招咨询会,欢迎参加!

学校地址:鼓楼区蓝天园23号

咨询电话:025-86267850,86267809

    信息登记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王雪瑞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