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复建的芥子园,都是尽量按照芥子园考证的原貌来重现的。根据李渔的记录,芥子园占地不过三亩,室居其一,石居其一。园内房屋有两进,居室有楼阁、平房。园内还有浮白轩、栖云谷、月榭、歌台等建筑。栖云谷是与房屋相连的假山石洞,洞上有空穴,水置其中,流淌出来,形成滴水的景观,怪石花草点缀园内。还开挖一小水池,种植数枝荷花。
在池塘边的嶙峋怪石上,我看到一尊李渔的钓鱼坐像,穿着长衫,握着长长伸进池水的细鱼竿,旁边还放着一把紫砂壶。李渔自己要求入镜的:“有石不可无水,有水不可无山,有山有水,不可无笠翁息钓归休之地,遂营此窟以居之,是此山原为像设。”在园林中出现人物雕塑,尤其是园主人的塑像,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件标新立异的事。李渔是有奇思妙想的园林建筑设计师,他自称,“平生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制造园亭。” 在他的精心雕琢之下,芥子园成为园林史上最小却最经典的园林之一。
芥子园占地不及三亩,“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园子小有什么关系,外面的世界再嘈杂,大门一关,小天地里尽赏人间春夏秋冬。月榭还有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李渔在芥子园组了个家庭戏班,自己写剧本,自己排演,四处演出。对着池塘的月榭,就是他们的排练场地吧!在这个园子里,他完成了最为著名的《闲情偶寄》。还开了书铺自己印刷图书,编辑刻印了《芥子园画谱》。总之,李渔在南京的芥子园,度过了其人生最为惬意的一段好时光。
李渔客居南京20多年,他的高光时刻都在金陵。直到现在,李渔的芥子园书肆仍然存在,历届业主仍然用芥子园的品牌刊印书籍,芥子园自制的信笺也极其优美。在芥子园的文创馆里,我还买到了描绘着细嫩绿竹的便签纸,准备送给喜欢画画的朋友,也算是一份风雅。
作者:周水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 : 华明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