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门纪念馆一期设计者齐康:
分文不取,随叫随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工程的设计者、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齐康教授今年88岁了,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他是中国建筑界的泰斗级人物、“纪念馆之父”。
但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建筑师和老师,现在仍坚持每周去东南大学上课。在东大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的他头发花白,面容清瘦,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88岁的“可爱孩子”
“你声音讲高一点”,齐老说自己现在听力不太好,采访过程中时不时要提醒记者重复问题。
齐老办公桌显得有点零乱,桌角还摆着一瓶可乐,“突然想喝了••••••”。齐老还特别喜欢吃巧克力,朋友或者学生来访,都会带上一盒送给齐老。
采访中途,齐老的几个学生前来探望恩师,88岁的齐老时而会流露出孩子似的可爱一面,比如不停让学生帮他找相机的数据线,学生向记者解释:“齐老喜欢拍照,看到什么喜欢拍下来,他现在还习惯用卡片机”。但桌上好几个卡片机,就是找不到一根数据线。
父亲是难民收容所所长
采访开始之后,齐康首先提到的不是他主导设计的纪念馆,而是他的父亲:“你们知道吗,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我父亲是难民收容所的所长,和拉贝等外国人一起救助了许多难民。”
据齐康介绍,他父亲齐兆昌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建筑设计师,曾任金陵大学工程处兼校产管理处主任,和当时在南京的很多国际友人关系很好。齐康回忆:“拉贝还在我家住过,我小时候就认识他。”1937年,面对日寇步步紧逼,齐兆昌临危受命,负责留守,照管金大校产。他还勇敢地与国际友人一道成立了国际救助机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为拉贝的得力助手。
“有一次他傍晚出门救难民的时候,正巧碰到了两个日本鬼子,他们把枪架在我父亲的身上,尽管他的身上有红十字,但日本人还是举起了抢,幸好当时走来一个叫Ricks的美国人,把我爸爸救了……”说到这儿他沉默了良久,然后轻声说:“南京大屠杀真的很惨烈,那些死难者同胞,我真的很怀念他们,他们完全是无辜被杀的。”
建馆:分文不取、随叫随到
1983年底,南京市打算在江东门万人坑发现处为遇难同胞建立一座纪念馆,有关方面找到了齐康,齐康只说了一句话:“我做设计可以,但我有要求:分文不取、随叫随到。”
这八个字可谓一诺千金,在前后约20年期间,但凡有关江东门纪念馆的活动或需求,齐康随叫随到,设计费分文未取,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义务。他甚至还对自己的弟子们作出过不成文的规定:谁要是收取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分钱,就不是他的学生。
齐康设计的巨型十字碑、大块鹅卵石,和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的“遇难者:300000”,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中齐老还谈到一段往事,1989年杨振宁来南京,齐康陪同参观,临走前杨振宁说:“这座建筑设计作品非常成功,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发生的历史,我在青年时代,真真实实经历过那种压迫的苦难……”他还拜托齐康给他一套纪念馆的幻灯片,“我要带回去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曾经的这段过去。现在的学生们,应当懂得历史,这是事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冯秋红 殷小平
编辑 : 冯秋红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