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23 岁姑娘胃疼 2 周确诊胃癌 胃疼是胃癌的早期症状么?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今天,一则 #23 岁姑娘胃疼 2 周确诊胃癌# 的新闻冲上热搜。围观的群众一下子吓坏了。胃疼就意味着胃癌么?,到底怎么才能预防啊!

图片来源:央视网微博

别慌。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

首先,新闻里的年轻人是个例,非常年轻的胃癌患者一般是由于基因。对咱们大多数人来讲,不需要太紧张。

胃疼也并非胃癌的早期症状。作为一种非常隐蔽的癌症,八成以上的患者在早期没有症状,就算有也只是胃胀、消化不良之类的。

而也正是这种隐蔽性,让胃癌往往一发现就是中晚期,难以治疗。虽然形式严峻,好在我们还是有办法的。

要想远离胃癌威胁,目前真正有效的只有一招:检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最近 10 多年,新的研究结果纷纷出炉,覆盖多个有着不同胃癌负担的国家和地区,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把胃癌的发生降低 34%~53% 不等。

然而,尽管研究显示治疗幽门螺杆菌对减少胃癌有很大帮助,但很多人都在被误区所扰。

误区一:治好了幽门螺杆菌还会再感染

之前在丁香医生说起幽门螺杆菌话题,会有很多留言说:治什么治啊,治好了在外面一起吃饭就又都有了。真相并非如此。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确是传染病,我们没有很清晰的了解到全部传染细节。但从各种证据看,能知道这些感染主要发生在幼儿时期,成年之后没有感染就很难再被感染,治好了也罕有再感染。

最新的研究荟萃分析观察那些治好了幽门螺杆菌的中国人,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都是一致的少有再感染发生,做了什么都不影响再感染与否。

多年观察之后,家庭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治愈者再感染比例是 5.5%,家庭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治愈者再感染比例是 3.9%,没有统计学差异。

换句话说,成年人如果彻底治好了,就大概率不用担心会再次被感染。

误区二:幽门螺杆菌有益、不能全灭

任何事情都会有利和弊的两面性,幽门螺杆菌也不例外。

上世纪九十年代,业界大牛 MJ Blaser 教授做了一系列幽门螺杆菌可能有益的研究,也有包括减少哮喘、减少反流等发现。

但时过境迁,今天 MJ Blaser 团队已经不再围绕这个话题发声了,因为相比于致癌的确切危害,这些可能的小收益被比了下去。

疾病治疗是追求利大于弊,捡西瓜的同时可以丢掉芝麻。

误区三:美国没有建议治疗,所以我们也不用治

此处的差别在于,我们跟美国是胃癌负担完全不同的国家。在胃癌发生率相差 5 倍的两个国度,有些东西不好完全照搬。当我们面临的风险足够大时,决策自然也要略为激进些。

更合适去比较的是同为胃癌大国的日本。因为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全民治疗的推荐,日本的下一代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越来越低,已经从当年跟中国同档次的七八成到了一成左右,未来胃癌的发生预期也会逐渐减少。日本在这方面采取的激进措施更值得我们借鉴。

误区四:医学书上也没说要治

老一些的医学教材,确实对幽门螺杆菌不够重视。毕竟它的发现不过才 30 几年的时间,确定跟胃癌有关的时间只有 20 几年。

而且如同上面所说,明确得出治疗幽门能够降低胃癌风险的结论,也不过就是近几年的事情。

部分医生观念可能还没那么与时俱进,书籍的改版可能需要很多年,不过目前最新的国家共识是鼓励进行治疗的。

图片备注:国家共识中有清楚推荐感染要治疗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

误区五:似乎没有鼓励治疗的政策

这里的问题在于个体利益跟群体利益的差异。

从证据角度,个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获益的。但中国的感染率高达近 60%,当大家都这么做时,公共卫生会面临巨大压力。

而且幽门螺杆菌的治疗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治疗不规范,大规模的政策推广可能就成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公共卫生问题。

那难道就不治了吗?当然不是。

受到幽门螺杆菌威胁的人,应该通过向专业医生求助,获得更专业规范的治疗方案,尽量做到一击即中,减少对耐药的影响。可以先照顾个体利益,兼顾群体利益。

面对可怕的胃癌,以上这些担忧都不应该成立。

以下是我们准备的一些和幽门螺杆菌有关的小细节。

1. 儿童目前不推荐主动检查治疗幽门螺杆菌。虽然感染是从幼儿开始,但幼儿的治疗不算成熟,治好后可能再感染,等成年后治疗也完全来得及。

2. 成年之后很有必要检查治疗幽门螺杆菌,并且相对越早进行收益越大。

3. 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不好一概而论,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和所在地区的抗生素耐药来选择。总体上是由 4 种药物组成,一种某某拉唑,一种药物名带个铋字,还有两种是抗生素。

4. 幽门螺杆菌治疗难免有些副作用,治疗开始前要跟医生沟通明确,根据药物选择方案的不同,对不同的副作用做好心理预期和准备。

5. 并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都能治疗成功,努力过了没有成功,可以在 40 岁后进行胃癌筛查减少胃癌威胁。

6. 如果已经过了 40 岁,首次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好先进行胃镜做胃癌筛查,再治疗幽门螺杆菌。胃镜也有很多类型,注意跟医生确认清楚我是来做胃癌筛查胃镜的。

7. 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本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胃癌的发生。不吸烟,多吃新鲜蔬果,饮食少盐少腌渍同样要注意。

策划制作

作者:Eric  | 策划:jiu    |    监制:Feidi

编辑 : 陶善工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