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降低门槛,
美术经典带来视觉盛宴
美术欣赏门槛太高,没有一定基础看不懂?每集12分钟的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每期讲一幅画,从齐白石《虾》、黄宾虹《万松烟霭》、到潘天寿《记写雁荡山花》、徐悲鸿《奔马》等等,利用新技术降低了艺术鉴赏门槛,让齐白石、黄宾虹的经典作品为观众带来一场美术经典的视觉盛宴。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节目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看方式,从深度、广度、温度等方面诠释了美术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不仅升华了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也拉近了优秀美术作品与广大受众的距离。
最近一期与江苏绘画密切相关。“当水墨拥有形状,会是什么模样?它可以是壁立千仞,是群峰苍莽,笔墨寄于天地,堆叠华山巍峨,屹立洪荒之间。”打开美术馆,在十多分钟的时长里,利用科技手段传神展现美术作品,引发观众惊叹。最新一期中,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步入观众视野,这幅中国近现代山水画中开创一代新风的扛鼎之作,请解读其密码。
“屋舍前孩童喧闹,惊扰了游客对酌的酒杯。酒香没入莽莽松涛中,微观宇宙立于山下……” 在“3D技术活化典藏”的创作理念下,平面二维的美术作品变得生动立体起来,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画中的人物仿佛“活”了起来:“华山之大究竟几何,比例尺就在这至大与至小,豪放与精微间。”
“抱石皴”这样诞生,
令人耳目一“惊”
帧帧创作,秒秒雕琢,解读这幅画的密码,就藏在神奇的皴法之中。皴法是中国画的特殊语言,画家们用毛笔的笔锋,擦出形态、体积、明暗的技法。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原馆长徐善介绍说,“它很像西洋画的轮廓,有的时候很像西洋画的明暗调子。皴法是中国绘画中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
说起皴法,很多人会想起古画中的米点皴、斧劈皴等传统皴法,极具个人风格的“抱石皴”,将凝聚的笔锋全部打散,无数条细线,拽着墨痕,横刷猛扫,用笔无拘无束,笔痕无起无落,勾勒出体积、明暗,传递出浑厚苍莽的生命律动。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戈说,“傅抱石把我们传统的散锋笔法加以发挥,形成他个人标志性的符号。”
其实,“抱石皴”这种独特的笔法诞生于民族危难的特殊历史时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响应郭沫若“用画笔宣传抗日”的号召,傅抱石从江西一路辗转,落脚在重庆的金刚坡,每天行走在崇山峻岭中。去中央大学和国立艺专上课,巴蜀山水苍莽雄奇,穿梭其间,山川的雄浑壮美,和家国的破碎飘零,像冰火两极,令他反复叩问,一个美术教师,还可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在这样情绪的驱使下,傅抱石拿起画笔,一改温柔敦厚的中锋,把笔锋打散,放大压力,加快速度,后人津津乐道的“抱石皴”,就在那一刻诞生了。徐善说,“傅抱石此举使人耳目不是一新,而是耳目一惊,让大家看到还可以这样画中国画。”
莫把丹青等闲看,
观众在此读懂家国情
傅抱石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他的艺术观与画风流变,一直为江苏画坛津津乐道。1942年,他的画展以惊人的气势,轰动整个山城,仿佛一次民族精神上的原子核裂变。“这些画里体现出一种生机,这种生机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力,它也是唤醒民众的一种精神。”
莫把丹青等闲看,中国的画作,可以是繁华景,君子风,更可以是家国情、英雄志。时代变了,笔墨也随之改变。中国画在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如何表现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代?片中也记录了,1960年9月15日,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的傅抱石,带领江苏国画工作团,一行十三人,开始了为期三个月途经6个省,长达两万三千里的壮游写生。从三门峡到八百里秦川,从延安到四川,山河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让曾经与祖国共患难的傅抱石难掩心头激动。
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待细把江山图画》,虽未完整描绘华山全貌,但仍将华山险峻、奇崛的磅礴气象表现得呼之欲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说:“当傅抱石看到华山时,想到我们的国家就像华山这样顶天立地,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人的形象。”他再次挥毫泼墨,山石之间,我们似能听到炸裂的笔锋,在沙沙作响,山石屹立之下,笔意未尽,点染跃动的是意趣盎然的生活图景。而今天的观众,通过节目再次站在画前,去感受着画家笔下,天风海语的涤荡,去读懂时代之灯映出的中华精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苏云
编辑 : 张楠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