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先人
非遗技艺展示
上午10点,游客陆续走进“印象仁丰里”展馆,被眼前一件件端午老物件深深吸引。“龙舟、香囊、钱币、吉祥锁,这些都是我精挑细选出来的藏品,满满的端午味道。”扬州资深藏友陈晓友现场当起了解说员,向游客逐个讲述老物件背后的端午故事。其中,一件民国的银质菱形香囊,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个香囊讲述的是一段关于‘白娘子勇夺仙草救许仙’的民间传说。”陈晓友说,以前的人随身携带香囊,会在香囊内放置香料、香草,通过散发香气避邪驱瘟,护佑健康。
河南游客“现场直播”,为老家亲人买五彩绳和鸭蛋网
临近中午,仁丰里的端午主题市集仍然门庭若市。记者看到,每一处民俗摊位前都有市民和游客选购的身影。“你们选一款,我帮你们买回去。”手工编织饰品摊位前,来自河南的游客焦一涵拿出手机,与远在老家的亲人视频直播,一下子购买了10根五彩绳和不少鸭蛋网。她说,和孩子来扬州探亲,听说仁丰里举办端午民俗节,就带着孩子来逛一逛、玩一玩,“好浓郁的端午氛围呀,这么多有意思的活动,我觉得真的就是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活教材’。”
吉祥挂锁
在仁丰里,推开每一扇门,都能感受到古城不同的文化气息。汶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为期5天的端午民俗节活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商铺积极参与。广陵古琴学会的古琴雅集、阮元文化久养太傅堂的端午主题瓷画体验、重构花艺民宿的端午主题花束制作、同法艺术空间的“端午绘扇面”活动等,每一家都围绕端午民俗节主题,将文化和商业巧妙融合,提升街区文化内涵。
政府补贴﹢商户抱团,古街非遗文化得以活化传承
小张同学参加射五毒、投壶等端午非遗活动,获得两枚“仁丰通宝”。据了解,6月1日至5号活动期间,可在任意一家商户抵用价值40元的研学课程或文创产品,其中20元由街道补贴。扬州端午有包粽子、挂蛋兜、系五彩绳的习俗。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自己动手织蛋兜,他们一起涌向了仁丰里78号丁家菲老师的手工编绳工作室。工作室很小,仅能容纳三五人,丁老师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把孩子们分流到隔壁的“人需小记”“菓子屋”等店铺。巷里的老街坊们主动过来,手把手教孩子们。
精美银饰
距离丁老师工作室数十米远的三寻学堂汉文化工作室,一群姑娘试穿各种汉服在街巷里打卡留影。工作室的吴晓娴老师招呼对门诗鱼书院的于怀玉老师帮着拍照片。在仁丰里街区,商户之间互补互助、资源共享已经成为默契。政府补贴、商户抱团,让深藏古城的非遗文化,通过学、品、游、购、娱的形式得以活化传承。小巷经济共同体的兴起,充盈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激发了古城文旅消费新热点。通讯员 肖飞 朱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苏云
编辑 : 陶善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