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新世相 | 杨师傅的店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王秋女

周末,想去乌镇走走,出发前,先给杨师傅打了个电话,说中午要去他店里吃饭。杨师傅在电话里给我们开起了菜单:红烧湖羊肉、清蒸白水鱼、蒸双臭、油渣炒香青菜……对了,再来个响油鳝糊,你们今天运气交关好,我一大早买到三条野生鳝鱼,早上烧了两碗虾爆鳝面用了两条,还留了一条。

到乌镇已近中午,我们直奔杨师傅的店,他的店没在东栅西栅上,而是藏在景区外围的一个市场里面,门脸极简陋,只在门楣上挂着一块小小的店招。

我们到时,店堂里已经坐了三桌客人,杨师傅正热火朝天地炒着菜,只跟我们打了个招呼就不搭理了,一个打扮得利落新潮的小伙子,正忙进忙出地端菜收盘,见了我们,笑着迎了上来。我有点奇怪,小杨,那个古镇上最靓最潮也最游手好闲的仔,怎么肯来老爹的店里帮忙跑堂呢!但看小杨听老杨一声喊,忙不迭地洗葱剥蒜杀鱼,客人一声叫,赶紧应着去张罗,那摆盘端菜倒茶擦桌子的熟络架势,也不是一天两天在这打杂了。

能找到这间藏在市场深处的小店的客人,自然多是熟客。一般要到他店里吃饭,前一天就得预订,杨师傅会提前和客人商量菜单,说是商量,其实基本是他说了算,他说小本经营,看客备菜,最主要的是,要保证食材的绝对新鲜,绝不用隔夜的食材。杨师傅的菜多是家常菜,初看并无特色,留住客人的,除了手艺外,靠的就是食材的新鲜。

他的食材有两个来源,一是他自己家的菜地,杨师傅家就在镇旁边的村子,还有半亩地,种了各色蔬菜,连他家那个小院子里,也种了几架丝瓜扁豆,下面还顺手撒了几把马兰头荠菜的籽……店里所用的蔬菜,大多自给自足,一早采来,当天即食,连冰柜都不放,用杨师傅的话说,这菜的魂还在叶子上呢;二是乌镇傍着太湖,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河网纵横密布,靠河吃河。杨师傅本就好吃会做,眼睛最是毒辣,如今开了饭馆,更是十二分上心,每日凌晨四时即起,先去菜场巡视一番,看有什么新鲜食材。他专挑那些活蹦乱跳的野生河鲜,刚捞上来水淋淋乱蹦跶的大河虾,分量不多,一塌刮子也就那么一两斤,他一划拉给包圆了;一盆活蹦乱跳的野生鲫鱼……反正逮着什么好东西就买什么。所以他这定好的菜单其实是有变数的,如果第二天早市里淘到了什么稀罕食材,他会不由分说地临时给你加个菜。

饭馆不大,每天所能淘得的食材也有限,每餐最多也就接待个六七桌客人,预订晚了,不好意思,下次吧。看几桌菜都上齐了,杨师傅端起一杯泡得酽酽的浓茶,成就感满满地挨桌问味道如何。

杨师傅对自己的手艺,是颇为自得的。杨师傅开饭馆,是半路出家,他的手艺,根本没有师承,完全是自学成才。杨师傅的正业是修机床,什么疑难杂症,到了他手里,总能手到病除,名声传出去后,一些外地厂家还会专门派车来接他去修理,走南闯北,见得多吃得广。人家吃过就算数,杨师傅呢,吃过的菜,觉得好吃的,必定细细琢磨一番,回家后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给做出来,吃过的朋友都夸赞不已。甚至有亲朋请客时也邀他去掌勺,渐渐的名声在外,常有人撺掇他开个饭馆,说的人多了,再加之年岁渐增,东奔西跑去外地修机床也有点吃不消了,就下了决心,开了这间“杨师傅的店”。

开这间店,除了上面两个原因外,其实杨师傅还有个难与外人道的想法,为了他的独生子——靓仔小杨。

杨师傅少时家贫,读书不多,长大后全靠这手修机床的本事,吃苦耐劳,打拼下这份颇为殷实的家业。杨师傅对小杨的管教简单粗放,面凶心软,只是想着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

在小杨的记忆中,小时候父母都忙于打工赚钱,大多数时候,他都是跟着爷爷奶奶过。爸妈没时间陪他,但给他的零花钱很爽快,在学校里,他的成绩虽说是倒着数,但出手大方,人又讲义气,总有一大帮哥们围着,倒也过得恣意轻狂,潇洒快活。好不容易勉强读完职高,出来工作,但不学无术一无所长,又眼高手低吃不了苦,心浮气躁踏不了实地,没有一份工作能老老实实做上三个月的!打不了工,就自己创业,杨师傅夫妻的血汗钱被挥霍了大半,所谓的创业却都是不了了之,扔进去的钱连个响都没听到。一晃就三十岁了,娶了妻生了子,成了家却没立业,啃老啃得理直气壮。前两年还沾上网贷,杨师傅的手机被追债的打爆,只得挖肉补疮,老两口拿出养老钱替子还债。

眼看自己和老婆年纪越来越大,再过些年真做不动了,可儿子却仍游手好闲。个性爽朗声音洪亮的杨师傅,一提起小杨,就再也笑不出来了,连嗓音都低了整八度,长吁短叹个没完。开这个饭馆,就是想着小杨能给他打打下手,慢慢学上几招,以后也好有个手艺傍身。

饭馆开张后,小杨来得颇勤,主要是来店里蹭吃蹭喝,小杨被杨师傅的手艺惯得对美食颇有追求,嘴巴极刁。只是少爷做派,会吃不会做,十指不沾阳春水。来的次数多了,见年近六旬的老爹,从采购、厨工、切配、打荷到厨师、跑堂一手抓,忙得是脚不沾地。总算还有点眼色,偶尔帮着洗颗菜,收拾下杯盘碗筷什么的。渐渐的,他对厨事也有了些兴趣,杨师傅炒菜的时候,常在旁边看,顺便打打下手。杨师傅察言观色,见小杨并不反感,人少时就让他上手炒个菜试试。大概是家学渊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小杨第一次炒菜,居然还颇像那么一回事,一道酱爆茄子,火候恰到好处,茄子淡紫油亮,酱色红润,咸甜适当。从不夸儿子的杨师傅,难得结结实实地夸了通小杨,小杨面上仍是带着几分吊儿郎当的不屑,心里却真有点激动,这是老爹第一次夸自己啊。

小杨呆在饭馆的时间越来越多,他将杨师傅做菜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上。有些客人还特意寻摸过来,生意越来越忙,好在有了小杨帮衬,杨师傅应付起来还是游刃有余。

图 | 视觉中国

每日等客人都散了,杨师傅手把手教小杨炒上几个热菜,又抱出一坛自酿的米酒,倒上两杯,父子俩坐下来,头碰头地吃菜、喝酒,借着点评食材、刀工、火候的由头,父子俩不再相对无语,话题慢慢发散开来……

在杨师傅的记忆中,好像从来没和儿子说过那么多的话。儿子小时候,他和他妈都拼着命赚钱,儿子几乎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等进入青春叛逆期后,儿子不搭理父母了;儿子的叛逆期似乎特别漫长,多年来父子关系一直恶劣……杨师傅摆弄机床、侍弄庄稼、烹调美食,都是得心应手,就是对这个儿子,却是束手无策。

而如今,因了这间小店,藉着一道道菜肴,父子之间,终于找到了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交流方式。杨师傅有些感慨,又有些欣慰,虽然晚了,但总也不算太迟吧。

这间小店,看来是开对了!

编辑 : 王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