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对话“金庸迷”六神磊磊:经典文学必须超越性别的对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提起金庸,最先想起的可能是他笔下塑造的那些男英雄,令狐冲、张无忌、郭靖等等,随手一指,皆是经典。而女性在其中到底占据着什么意义?今年8月,中信出版集团推出新书《越过人生的刀锋——金庸女子图鉴》,作者六神磊磊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

这是一本男作家隔着男作家的笔墨观察女性的书籍,也是六神磊磊这些年唯一一本关于女性的书,但却不是他单打独斗,而是团队作战。

他直白坦诚原因:“一是因为署名作者一起参与了聊选题、碰撞想法,并且撰写了部分初稿;二是为了保命,一个男子写女子,本来是正常不过的事,但在目前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事先就安排了两名女性小伙伴全程把关。”

六神磊磊告诉记者,读书、写书若是能摆脱男性、女性的标签,则是最好,“因为探讨世界上存在的问题,除了两性视角以外,还有很多其它的视角。”

六神磊磊

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金庸迷,曾说过“我的三观底色是金庸奠定的”。于他而言,小时候金庸文学像是小孩子汹涌内心的代言,长大后变成了读者看世界的标尺,一个参照物。

如今总有人给武侠文学贴上“过时”的标签,然而六神磊磊发布在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黄蓉:谁稀罕当一辈子少女”“韦小宝的一种智慧:不争论”“再看阿朱:吃亏就吃在玩兴太大”……几乎篇篇阅读量达到10万+,大有粉丝在。

在金庸先生去世后,以六神磊磊为代表的武侠书迷,继续续写着一代人心中的江湖残梦。他以虚对实,借古喻今,既挖掘出那些江湖人物颠覆刻板印象的另一面,也似乎映照出现代人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以犀利通透的文字和观点,向大众证明了一个道理:敢于直面真问题的文学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以下文字,记者整理自与六神磊磊的对话:

1.  为什么想到以女性角色为切口,写一本“金庸女子图鉴”?

在我们古代的文学名著里,经典女性群像是很少的。“四大名著”里只有一本《红楼梦》是认真写了女性的,另外三本都基本只讲男性。

相比《红楼梦》中人,女性的存在只为了迸发刹那的光彩,炫目但短暂,最终只能被旧社会所吞噬掉。而金庸所塑造的女性则有更多可能性,比如说黄蓉、小龙女等。她们身处江湖,没有围墙,共同的使命是找到人生价值,也不依附于任何男性。

2.  您在序言中提到说,这是一本成长的书,该怎么去理解“成长”二字?

这本书里精选了35位女性,但重点不是说我们一起来欣赏她们有多美。侧重点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书名“越过人生的刀锋”。所谓“成长”讲得就是她们每个人的成长。

书中小龙女

书中黄蓉

毛姆有一本小说叫《刀锋》,刀锋指的是比较难的人生关口。我选择的35位金庸女性,不管是少女,还是人到中年的母亲,她们都各自遇到“刀锋”,因此掉入坑底,陷入误区。我在书里想呈现的就是她们怎么面对问题,从中摆脱出来的。

3.  金庸小说里面,谁最贴合您心目中的“女神”形象?

金庸小说里有女侠,没有女神。他书里写的这些女性再出色再有魅力,也不是女神。

每个人都带点小缺点,比如说你以为黄蓉很完美,结果发现她多疑,带有偏见;你以为小龙女很完美,又会发现她耳根子特别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没有完美的女神,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这就是书中好玩的地方,包括他笔下的男性,也是如此。

4.  男作家写女性,有困难吗?难在哪里?

很多成功的女性形象,有的是男作家写出来的,反过来,很多成功的男性形象,是女作家写出来的。张爱玲写男人写的入木三分,曹雪芹写女性写得灵气横溢。我觉得“写人”才是永远的难题,不存在男人写女人,还是女人写男人的问题。说起来,女人之间的区别,未必比男人和女人之间小。男女之间隔阂的不是性别,是人性。

文学创作需要社会环境足够宽容,不贴标签。两性是人的标签,不用刻意夸大两者的对立和区别。因为人性是共通的,也是有差异的。我身边最让我头疼的是女人,最让我开心的也是女人,比如说我的太太、女儿和老妈。

现在有些网络平台会把书分为男频和女频,喜欢看女频的读者,看男频小说,很难看下去,因为它是一个被定制的产品。读者想看什么,就会提供什么样的情节,但是金庸文学不是这样的,按照我公众号后台订阅的粉丝比例来看,男性和女性大约各占一半。所以说,经典文学一定能超越狭隘的定义。

图书封面

5.  “金庸文学是严肃文学吗”这个问题在网络仍然有许多讨论,您的观点是?

金庸小说里面,有些东西的确稀释了它的文学性,像是大量的刀光剑影的打戏。但是讨论它是严肃文学还是通俗文学,没有任何意义。这两个分类也是一种标签,标签存在的意义太短暂了,它的概念和衡量标准都是会变的,随时会变。

6.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我们不再需要“武侠文学”了,您认可吗?

金庸文学里面所蕴含的侠气,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它本质上就两种东西,一个叫责任感,一个叫同情心。责任感是“与我有关”,同情心是“此事和我无关,但我关心”。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发展,这两种东西肯定是需要的,以后也如此。

如果从文学阅读角度来说的话,这不只是武侠文学所面临的问题,整个图书行业都是,因为大众花费在深度阅读上的时间在减少。

7.  金庸所塑造的那个部分架空的古代江湖世界,看似与现代世界大相径庭,可又好像有一些地方,能够与现代人精神相映照,这是为什么呢?

概括为一句话是,作家关注的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如果关注的是真问题,那么由此塑造的文学不会过时,它是有生命力的。有使命感的作家,应该尝试去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根本问题。

比如金庸所写的《笑傲江湖》,他要替令狐冲回答的是“要爱情还是要自由”。无论时间怎么变,可能每个人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再比如说,他故事中的女性,各自痛点不同,反映出的困惑也是丰富、多层次的,值得我们去解读。

一部文学作品,朝代虚构,人物虚构,背景虚构,最后呈现的故事有没有生命力就在于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