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古画里的“丰收”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收”是个古老的词汇。丰,厚、多、富饶;收,收获。

丰收的概念很早就兴起了,无论是渔猎还是种植,谁都希望有个好收成。但最迟到三国时期,“丰收”这个词汇出现了。《三国志·常林》:当时旱蝗,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

自古以来,人们都期盼丰收。他们将这个希冀写进诗文,带入娱乐活动,也留在传世画作之中。

丰稔图  唐·韩滉(传)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唐人的画作,名为《丰稔图》。画面中用两只肥牛和两个手舞足蹈的人来表达丰收的概念。

很多学者对这幅画进行解读。有的学者认为是丰收之际的牧牛图,牧童目光前方是丰收的庄稼。但这样的说法有些隔靴搔痒。

在民间,秋分之日有“送秋牛”的习俗。这一天,巧言善唱的民间高手——“秋官”,要带着提前准备好的秋牛图,开始一天的“送牛”。每到一家,便会说一些和丰收相关的吉祥话,说到欢喜处,主人给赏钱。

为什么会送牛?因为在农业社会,牛勤勉耕耘,助力农事,是不可或缺的好帮手。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立春,春暖花开,即将耕种,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要祭春神、打春牛;到了秋分,庄稼收获,人们要庆祝,要祭祀,所以会“送秋牛”,送一幅牛图,也是送一个丰收。

这幅画作,两只肥硕的牛,就是丰收的象征,而旁边载歌载舞的儿童,则表达了丰收的喜悦。

宣宗嘉禾图 明·朱瞻基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了牛之外,古代画家在表达丰收这一概念时,还会直接画出粮食作物。如明代、元代流行的“嘉禾图”,画面中禾穗饱满,寓意丰收。

嘉禾图轴(局部)元·佚名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收仓廪足,不怕瓦雀多”。画家还会在画面上添加几只鸟雀深化丰收主题。这几乎成为一种表达范式。

李安忠是南宋画院的翘楚,他画过一幅《丰稔图》,秋粳重穗,一雀啄粒,四鹑栖息,一翘首仰望,栩栩如生。

鹌鹑,是国画中常见的一种鸟,有四季平安、安康、安居、安祥之意。

丰稔图 宋·李安忠


在传为南宋李迪画的《谷丰安乐图》中,也用了四只麻雀和一支稻穗来表达丰收这个主题。

谷丰安乐图 南宋 李迪 (传)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祈求丰收,不只是在春社、秋社这个特定的时段,在任何时刻都可以。

在宋代风俗画《大傩图》中,人们在冬日开展驱除疠疫的活动。但从画面看,其中增加了许多农具——斗、箩、箕之属,可见除了驱除邪祟,还有祈求丰收的意味。

《大傩图》中有不少农具 宋·佚名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丰收”意义重大。

校对 徐珩

编辑 : 臧磊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