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梳理节后大盘表现,除了2018年因受外围市场影响、2021年因受疫情影响以外,其它年份国庆长假后大盘普遍回暖。
“大消费”大概率上涨
历史数据多次表明,A股存在一定程度的“日历效应”,长假前后尤其明显。“日历效应”指的是金融市场与日期相联系的非正常收益或非正常波动,其中就包括“假日效应”。
业内人士指出,所谓“假日效应”指的是重要节假日前后存在一定规律性行情,一般情况下节假日前交易往往较为清淡,节后交易活跃度有所恢复,所以行情在节后会出现好转。
那么节后哪些细分行业表现更好呢?
从近几年行业表现来看,以汽车、食品、饮料为首的大消费概念股,在国庆“黄金周”后一周表现最优。此外,医疗医药、材料、半导体等也表现较好。
分析师表示,长假前资金有一定的避险需求,同时节前跨季资金面较易出现偏紧情况。假期之后,资金面的边际变化和三季报业绩兑现,也成为引导市场方向和结构的决定因素。
“红十月”进场“较稳妥”
展望10月,东北证券表示,经济基本面是决定10月市场趋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外部冲击和流动性预期,估值与情绪对行情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弱修复和盈利探底下A股10月将探底回升。
中信证券认为,市场近期博弈交易弱化,成交量再下台阶,外围市场扰动因素较大,比较稳妥的入场时机预计在10月份。
也有分析师持谨慎态度。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今年国庆长假前后,外围市场冲击、海外地缘冲突等因素,仍将影响市场走势。持币可以有效回避海外不确定风险,性价比更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