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繁星 | 缆船石的前世今生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缆船石的前世今生

张晓惠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数十条河道纵横着水意烟岚,12座石桥高低错落出古韵悠远。午后秋阳将金光遍洒这座千年历史的黎里古镇,似幅璀璨的油画;太阳转身隐入云层,这粉墙黛瓦飞檐翘壁,迅即变身为清水淡墨的工笔画。

横街南头的两侧河埠,嵌入驳岸的两方石块引人注目。西侧上面雕着一个花瓶,上面蹲着一只猴子外加一个小蜜蜂;东侧的石块上是颗如意,顶上蹲着一只梅花鹿,与猴子蜜蜂隔河相望,这就是黎里的缆船石了。缆船石有立柱式和洞穴式,立柱式少藻饰,洞穴式则多数雕刻成精致的艺术品,其纹饰古朴庄重,典雅美观,寓意深长。那驳岸上连续嵌入四颗如意造型的缆船石,是祈求“事事如意”;双桃、双桔和石榴等纹饰的缆船石,寄托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似腰萦彩绸,蔓草缠身,称之为“蔓带如意”,讨“万代如意”的口彩;有的缆船石是“瓶升三戟”图案,寓意官运亨通;锦旗的形状,祈盼金榜题名……都是百姓人家对平安美好日子的希冀与向往。造型不一的缆船石,动物、植物乃至静物,用心錾凿的匠心之美,独特又醒目,精美且厚朴。

自南宋到元朝,黎里的先民对发达的水系经过经年累月的开挖,主干市河东西向三里有余,如一条游龙穿镇而过,故黎里又有“黎川”别称,“一河两岸”的市镇格局遗留至今。作为江南米业的重镇,黎里市场繁荣舟来楫往,人员和货物流动不息,一般的家庭都拥有一条小木船,“水国轻舟当马乘”构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清代文豪袁枚在《黎里行》中曰:“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家家棹小舟,目不识车轮……”彼时黎里镇区有300多条私家船需系缆的支点,沿河众多的石埠头和密集的缆船石就应时而生了。目前尚有百余座河埠和254颗缆船石,它们既是古镇生产生活的见证者,又是解读水乡民情的密码。

缆船石是游子与故乡的血脉牵绊。千年风月流年苍苍,缆船石记得这潺潺市河、道道波光收纳着的黎里儿女的身影。“我走了啊!”那船绳从缆船石上一道道松开,儿郎向父母挥一挥手,小舟在水波上缓缓而去。缆船石看见伫立河埠的父母眼神的不舍与惦念:远去的儿郎何时归!缆船石与老宅中的亲人一起期待,期待那乌篷船或是小舟归来停泊。几载春去秋来桂花谢了腊梅开:爹爹、姆妈,儿回来啦!缆船石欢喜地任船缆在身上缠绕,目送那长高了的青年沿着被岁月打磨得珠圆玉润的青石板,走进那廊棚下的深深老宅、幽幽弄堂。黎里的市河小舟载送过无数名人,特奏名状元魏汝贤,居工部尚书周元理、浙江布政史蒯士芗等,26位进士、61位举人、无数的秀才;近代有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东京审判大法官倪征燠等等,彰显着古镇人文荟萃的辉煌。

黎里水网密布,港汊交错,江河湖荡水位的升降直接影响着农田的收成。黎里镇中心北岸,那颗雕刻着葫芦吐蝙蝠形状的缆船石,被嵌设在驳岸较高处。每逢雨季,黎里民众均密切注视着葫芦和蝙蝠,假如水位在葫芦以下,人们就笑逐颜开;当水位碰到葫芦底,担心便开始了;假如河水淹没了葫芦上面的蝙蝠,孩童也会四处奔告:蝙蝠进水啦!老人忧心仲仲:“没蝠,没福,蝙蝠被淹,恐怕要颗粒无收了!”这颗缆船石成为黎里人的“晴雨表”“忧欢石”……今日,黎川不再有千舟百舸的身影,这些历经风霜的缆船石,不再如往日一般缆船系舟,但却如方方印章,将旧时黎里的繁华、黎里先民的信仰与情怀,深深地印在了黎川两岸,诉说着与这河流这古镇的地久天长。

晚霞温暖洁净,桂子满镇溢香,“人之初、性本善…..”一群放学的孩童背着书包脆声荡出《三字经》。黎里市河展颜一笑,就将橙红的烟霞、燃亮的五彩灯笼,还有这伫立千年的颗颗缆船石,一起拥进了粼粼波光,交相辉映出千年古镇隽永绚烂的画卷。

作者:张晓惠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 : 华明玥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