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同样为战国时代的中山成公墓里也出土有类似的青铜扇架,可见,在那时的中山国,国君们采用青铜折扇作为仪仗的一部分,是流行做法。
据《邺中记》记载,这种仪仗扇到汉代称为“五明扇”,“这就说明,中国古人不但早就发明了折扇,而且一直流传下来。”
折扇怎么就变成了“从朝鲜半岛传入”?
那么,折扇是如何被“改编”成从朝鲜半岛传入?孟晖注意到,持此论者因为宋代画家邓椿所写的一本重要著作《画继》中,扒到一条介绍“高丽”来的扇子的段落,就“展开想象”,断定折扇是从朝鲜半岛传入。
但是实际上,如果完完整整地看完《画继》,就不会有这样的说法。孟晖介绍说,《画继》首先的确指出,当时有一种高丽松扇,形状像“节板”。
而在随后,作者又接着介绍,高丽这种扇子,与宋朝当时街市上匠人随做随卖的折扇大致相似,以竹做扇柄、糊上纸扇面,不过在精致度上比不过“中国”的折扇,尺寸大小也不一样。
“从邓椿的论述可以明确知道,北宋早就有折扇,在街市上,随处有手艺人在做、在卖,因为是十分日常的物品,所以大家反而不会特别留意。为什么折扇在宋代不受重视?推测起来,那时中国古代正处于审美的高峰期,社会各阶层都讲究使用绘有优美画面的团扇,折扇不适合施展宋代高度写实、一丝不苟的精致画风,所以不受青睐。”孟晖说。
高丽使者赠给宋朝官员的是“倭扇”
孟晖说,《画继》之前,北宋画学大家郭若虚写有《图画见闻志》一书,在“高丽国”一条,也介绍了高丽国使者带来的折扇。
郭若虚却揭示了历史的真相:高丽国使者带来的折扇,都是“倭扇”,是日本产的折扇,并非朝鲜半岛的制品。当时的日本折扇已经发展出类似后世“莳绘”的鲜明风格,高丽使者觉得是拿得出手的礼物,所以出使时会带上一些,到东京后,在拜谒宋朝官员时作为赠礼。
整体看历史,一切都很清楚:中国古代早在战国时就发明了折扇,到宋代已经发展成了日常制品。宋时,日本人学会了做折扇,风格偏向华丽,高丽使者把日本制作的“倭风”折扇带到北宋首都,作为私馈的礼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受访者供图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