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时评 | 高中毕业前要考取应急救护证,生命教育进课堂不再流于形式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近日,浙江衢州高级中学大礼堂内,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竞赛正热火朝天地举行,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对待这场考试,努力答好每一道题。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引发了舆论关注。

救人如救火。可是,如果没有学习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面对突发变故,很多人只能干着急,手足无措之下白白流失救命的宝贵时间。有鉴于此,重视生命教育,加强大中学生群体急救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去年,教育部曾印发通知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并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急救培训教学。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急救教育如果不能进入课堂,容易流于形式。在这方面,衢州高级中学的做法无疑极具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据悉,该校从2017年起推行“生命教育”,掌握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成为与学分挂钩的选修课,学生毕业前要取得应急救护证。学校老师介绍,学生们要上6次理论课,10次实操课,再进行考试,所有的考试都过关后才能拿到救护员证,考试不过关的学生原则上都要求补考。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该校所有学生都具备现场急救的技能。

“掌握了急救的技能,说不定能救回一个患急病的路人,一个溺水的孩子,一个触电的民工,也能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得益于生命教育的普及,2020年1月18日,该校高一新生杨子铖利用课堂上学到的心肺复苏技能救回了溺水的爷爷,一时传为佳话。

更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该校在生命教育落地方面所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根源和良好的可操作样本。日前,衢州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布了《全面推进新时代南孔学子“一文一武”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衢州辖区的高中生毕业前应取得应急救护证书。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衢州高级中学的坚守和媒体的跟踪报道,共同演绎了这个由“点”带动“面”的精彩教育故事,也为其他地区推进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推行生命教育,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急救知识,还要让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衢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周晓天的一番话,道出了生命教育的真谛。让生命教育落到实处,不只是一校一地的事儿,应该走进每一间教室,让所有孩子都掌握基本的救命技巧和养成敬畏生命的意识。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