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读者来稿】熔铸古今,文质彬彬:一位老兵与家书文化——读朱广联《家书有约》有感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朱广联同志,一位气质“很精干”(方祖岐上将语)的老兵,赠我一本他自己花费四年心血编著的《家书有约》,这场景本身就很有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国与天下的基础,也是核心。这个“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原子化的“家庭”,而是有严密宗法关系的“家族”,一个成功的家族族长,就是一个共同体的领袖。

家族的日常运行与维护,需要一定的感情来支持。在流动的生活中,无论是漂泊的游子,还是在外的族长,他们与家乡的联系,家书是最重要的文本。家书到了一定境界,就会凝结为家训。出色的家书与家训,会成为家族与整个社会乃至后世的共同财富。

中古时期的《颜氏家训》,近代的《曾国藩家书》,都是古今精英人士修身齐家的必读教材。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是位极人臣的文官,但他治理家国天下的基础,是他作为湘军领袖所立下的显赫军功。他是真正的“文质彬彬”。

朱广联同志1975年参加工作,1976年入伍,1996年授予上校军衔,上过老山前线,曾在“左权独立营”所在团任团长,是一位真正的老兵。他转业到地方,历任多个部门领导职务。退休后,他致力于家风家书文化的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这本《家书有约》,遴选了古今48位人物个体与当代两个群体的140多封家书。阅读起来,不但能收获知识与审美,更有涵养德性的功效。

在我看来,他的这本书优点很多,我选择其中荦荦大者三点,以飨同好。

第一是选材上熔铸古今,古为今用,绝不以古非今。

按照教科书上的分期,鸦片战争以前算是古代,那《家书有约》中纪晓岚和他以前的人物,是古代人,大约12篇,占全数的四分之一,这个比重,恰到好处。

12位古人中,有文王这样的圣人,有杨震、诸葛亮、颜之推、范仲淹、包拯、司马光、朱熹、文天祥、王阳明等大贤,有雄主康熙,还有才子郑板桥、纪晓岚。

本书高屋建瓴地选用了文王的家教故事,包括文王自身的成长经历与他对继承者的教育,内容旁征博引,分别来自《列女传》、《周易》以及相关出土文献,可见编者不但熟悉华夏文明的缔造史,更对文王这位文明的奠基者葆有深厚的敬意。这就是标准的“为往圣继绝学”。

近代部分内容也很饱满,涵盖了“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中兴名臣”,孙中山这位近代的圣人,还有林琴南、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文人学士。其中曾国藩的家书体量最大,也最为有名,他在戎马倥偬、案牍劳碌之际,坚持对兄弟子侄的训诫,他提出“盖士人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孙中山作为民国的缔造者,他与兄长孙眉、两任夫人卢慕贞与宋庆龄、儿子孙科的家书来往,令人动容,堪比古之圣人。

家书部分的核心就是对抗战有贡献的中国人,包括国共双方的著名将士如左权、戴安澜、谢晋元,伟大女性如赵一曼,热血战士如高捷成、刘宗歆、何功伟,民族艺术家如冼星海,王孝慈、向俊安父子。还有其他战场上的烈士包括何功伟、毛岸英、黄继光。

此外,朱广联同志还机杼独出地选择了一些新时代的英雄,特别是神九航天员这个杰出的群体、新冠疫情中广大的医卫工作人员、泰州籍欧洲侨领单声。

最有意思的,与这些古今杰出人物并列的,还有15岁的姜堰中学生叶子,他在自己的生日这天,以援疆支教的母亲的口吻给自己写信,他的“家书”被收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编著的首要工作是选择,在内容与作者的选择上,朱广联同志展示出他的赤子之心与专业素养,令人钦佩。

第二是本书的原创精神与编辑艺术。

古今杰出的家书,都有一个共同点,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越古越是如此。140多封家书,加起来内容不过万余字。《家书有约》全书近30万字,原创比重超过90%。

朱广联同志辛苦搜罗整理古今文献,遍寻图书馆、文史馆、纪念馆、博物馆、名人名家陈列馆,还有对近现代名人的后裔与家属所做的近距离访谈。

对于入选的家书,合理剪裁,篇幅短小者多加解读,内容饱满者大刀阔斧,在这个基础上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除了大量的原始文献与原创文字外,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所耗费的心血,几乎不亚于文献与文字的整理。再以文王篇为例,包括文王的画像、《周易》的封面、八卦图、文王求拜太公像、牧野之战、太任教子、清华校训、清华藏战国竹简《保训》、文王陵、文王雕像等,不但信息量大,与文字互相佐证,更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本书独特的创造,就是在每篇文章结束后,加上一段“老兵感言”,这是朱广联同志的“专栏”,也是学习《史记》中“太史公曰”与《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的结果。这不但是编辑艺术的体现,更展示出朱广联同志的原创精神。在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之后,再来一段提升式的总结,画龙点睛的效果极其出色。

我爱其文字之美,特别是刚健之气,在解读古圣先贤时展露无遗。

比如这段,几乎无一字不带劲。

“虽身陷囹圄,却放飞思想。置生死于度外,视劳苦为情怀。汲天地之精华,求兴周之大道。更是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情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思变求进的创新理念,注入了《周易》这部不朽著作之中。终老时,殚精竭虑,苦心孤诣,鉴古喻今,擘画剪商兴周大计。大周800年的长盛不衰,佐证了中道理念、中和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周文王为儿孙、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一份传给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如今,虽世殊事异,气象万千,然精神不泯,中道永存。”

这段话,真情流露,元气淋漓,可为当今治理者鉴!

第三就是本书的“文质彬彬”。

方祖岐上将功勋卓越,著作等身,德性非凡,是“文质彬彬”的楷模,是中国军界,也是江苏人的骄傲。他已是耄耋之年,却能为本书写了六页的序,这反映了将军重视晚辈与袍泽不遗余力,也足以证明本书的含金量与朱广联同志的人品。

将军对朱广联同志的“第一印象”是:该同志很精干,工作有生气,班子有朝气,部队带得不错。这说的是他在“武事”方面的成就。

朱广联同志转业到地方后,政绩出色。退休后又从事文化研究与整理。

将军对他的行动“很是赞赏”,对《家书有约》的评价是:图文并茂,旁征博引,背景中烘托家书,铺陈里典藏轶事,片页间涌动大爱,感言时投射敬意。可谓情理交融,有喜读之感。在他的笔下,让遴选出的人物走近了,活起来了。

所以将军在序言的结尾部分说道:人在,家在,家书就在。作为一个拥有4亿多家庭、14亿多人的大国,弘扬光大家书文化,注重家风建设,独具价值,尤为必要。小家书,大时代;小家书,大文化。家书未老,家国情怀常青。

综上所述,《家书有约》不但适用于军队文化建设,更适用于有追求的家庭、社区与学校,是难得的教科书。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在国际关系空前复杂的当下,在军队面临新使命的当下,借助《家书有约》,重温家书文化,既有必要,也很可行。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没有瑕疵。比如没有选入东汉马援的《告兄子严敦书》。马援是一代名将,是王阳明的偶像。他是“马革裹尸”一词的创造者,是军人精神的楷模。作为东汉开国元勋,他注重对子侄的教育,特别是德性的培养,堪称“文武双全”与“完美人格”的典范。

《家书有约》,是朱广联同志心血的结晶,是军人关注传统文化的壮举,也是我和朱广联同志交往的起点,“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尤其是新时代军人的精神风貌。一位老兵,好学不倦,修己达人,堪称全社会的表率。也让我有机会抛砖引玉,奉献一点不成熟的心得,以期与老兵还有他们的后来者们一起进步。刘根勤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