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僚剑。
相关人士称,回望春秋战国,数百年连横合纵,诸国间征伐不断。时人或披甲挥戈,保家卫国;或执剑沙场,扬名天下。在那个群雄纷争的时代,青铜铸造工艺与冶炼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精美绝伦、驰名列国的吴越青铜兵器便是最好的见证物之一,“吴戈越剑”的美名更被人们所称道,这当中,“春秋吴王僚剑”是代表。
吴王僚剑CT图。
无锡博物院藏的吴王僚剑,通长41厘米,最宽处2.7厘米,属于该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剑的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扁茎无格,无首,茎、身相连处为斜折肩。前锋尖锐,两刃近锋处略呈弧形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端。茎作梯形,近首处最窄。茎上一穿,位于中部略近折肩处。除茎与两刃外,剑两面通身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近脊处有铭文12字:(见图1) (铭文考释见图2)。
图1:剑身铭文为这些字。
图2:铭文考释。
从好斗尚武到崇文重教
一把剑诉说两千多年沧桑
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无锡博物院曾将吴王僚剑送往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应用X-CT等先进设备对吴王僚剑的保存状况、内部连接结构等进行了无损分析,其内部构造得以完整呈现。因此,今时今日,时隔两千五百年,人们能在此欣赏到这把传奇之剑,并能目睹其内部结构,更深入地走进那个风云时代,发现吴王僚剑更加真实的另一面。
剑身有12字铭文。
专家称,通过这把吴王僚剑,在历史的长河里寻访吴国的文明,不难发现,改变荒蛮之地的命运,武备并不是真正强盛的完全条件,当时中原日趋完备的礼仪制度才是真正有生命的文化力,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好。
不过,吴越祖先以铸剑为代表的工匠精神一直流传了下来,加上接受了中原文化,如今的吴越之地,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地域文化也从原先的好斗尚武成为崇文重教,这或许是历史的一种自然轮回。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17日,欢迎走进无锡博物院,与吴王僚剑对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