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
产生贝利和马拉多纳那种“球王”的大时代过去了,梅西哪怕技艺精熟已至无人可及的化境,外加覆盖全球的影响力,但也没有办法达到那样的高度。
贝利登上世界舞台,是足球运动的影响力急剧扩大的年代,更是巴西经济崛起、民族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他和足球互相成就,他的三座世界杯、1000多个进球,推动足球成为世界第一运动,也极大地增强了巴西人的民族自豪感。
1970年巴西夺冠后,贝利被队友扛在肩上
阿根廷人推崇马拉多纳,首先是他踢得好,但又不仅是因为踢得好。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惨败,而马拉多纳在世界杯赛场上用最极致的方式复仇英国人。假如没有阿根廷国运的这般“加成”,他的历史地位大概到不了这么高。如果一个国家走在上升通道,经济蒸蒸日上、社会治理良好,其实不需要这样的民族英雄消除民众心中的块垒。
1986年,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夺冠
从这个角度来看,梅西其实是输在了“起步线”上。围绕梅西的话题基本上是纯足球的,这样一位和平年代在西班牙“离岸”成长起来的、纯粹的足球大师,达不到马拉多纳在阿根廷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应该不难理解。
“史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若能一生大富大贵平安顺遂,谁愿意经历词穷而后工?苏东坡大概是上下数千年中国最有趣的灵魂了,他的期待是什么?“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亿万中国球迷都期待我们的球员有马拉多纳、梅西这般球技,但这个国家不需要马拉多纳这样的民族英雄,拥有这样的英雄或许是球迷的福气,但对于国家则未必。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是中国整体国力大大提升的四十多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是体育明星的社会地位稳步下行的四十多年。
改革开放初期,那是一个运动员承担着“中国体育行,证明中国行”重任的年代,我们曾经给予体育明星无比尊崇的社会地位,比如栾菊杰、容志行、郎平、聂卫平……
随着“中国行”逐渐无需证明,我们又经历过姚明、刘翔、李娜行销全球的时代,他们的笑容和自信开始替代前辈脸上的苦大仇深。
随着中国逐渐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体育也逐渐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顶尖的中国运动员不会缺乏流量、不会缺乏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会缺乏资本和粉丝的追捧,但很难拥有郎平、聂卫平当年那种国民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对体育从业者这或许是个遗憾,其实在更高的层面是件幸事。
在纯足球的领域,梅西早就睥睨众生了。说他赶不上贝拉和马拉多纳的地位,其实与足球本身无关,而且你一定要认为他就是“球王”也未尝不可。这个世界允许有所谓老派足球、老牌球员,就允许有我这样的老牌球迷,不是吗?
孙庆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张晨瑆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