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出名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明代有“苏州茶饮遍天下”之说。历代文人墨客赞赏苏州茶,特别是碧螺春的题咏不胜枚举。清著名文人龚自珍更是盛赞“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足见其钟爱之情。
作为非遗,洞庭山碧螺春茶采用纯手工炒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形成了独特的加工工艺。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著称,碧色悦目、味淳甘厚;观碧螺之色,佳趣无穷。在杯中先注沸水,稍待片刻,投入茶叶,沉于杯底而不浮,唯碧螺春茶能之。
碧螺春茶树种植在枇杷、杨梅、桃树、板栗等十多种果树花丛中,果树覆盖率30%左右。茶果间作独特生态环境,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独特的花果香气品质特征,被誉为“茶中仙子”。同时,洞庭山碧螺春茶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每500克特级茶有7万多个芽头,为全国名茶之最。
02
保护传承加足马力
碧螺春茶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苏州十分重视绿茶制作技艺(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目前项目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个,区级代表性传承人4个。
此外,各类活动中也常见碧螺春的身影,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通过市民体验碧螺春制作、远赴沙特展示包括碧螺春在内的苏州非遗、在“相约北京 遇见江南”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推介碧螺春等活动,让碧螺春茶香飘向世界。
吴中区多年以来持续加大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施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地保护,强化品牌建设,注重茶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走宽了致富于农的特色发展之路。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新闻发布会也会每年如期举行,介绍洞庭东、西山碧螺春产区产量、质量等相关情况,回顾、预计茶叶价格趋势,让碧螺春茶产业发展更规范。
2022年,全区茶园面积3.89万亩,产量383吨,产值达3.69亿元,其中碧螺春产量116.35吨,产值近2亿元。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六。
03
七大传统文化入非遗
揭秘背后的“苏式密码”
一个物件,一种工艺,一段文化......在苏州手工艺人的巧手之下,江南之美被赋予了万千呈现方式。
本次申遗成功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涵盖了碧螺春制作技艺等44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这也是继2011年碧螺春手工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之后,“碧螺春”再获的一项国际殊荣。
除了碧螺春,苏州的昆曲、古琴、端午习俗、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在之前被列入世界级非遗。目前,全国43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苏州就独占7席!
在丰硕战果的背后,离不开苏州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自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的地级市以来,苏州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步履不停。
据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燕介绍,苏州接连出台了10个非遗保护法规和文件,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方面。其中,于2013年9月出台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全国具有示范性作用。
此外,还成立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从最开始的300万元,到如今的1000万元,不断增加的不只是苏州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更是苏州要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决心。“这个资金的三分之一会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三分之一用于传承工作的扶持和传承人的培养,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用于各项非遗推广活动的举办。”王燕告诉记者。
为了让非遗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苏州自创品牌活动“触动——市民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体验”、“寻踪——苏州非遗传承人进故宫”、“艺见”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面对面等,“我们还策划推出了‘非一般’系列市民体验活动。”王燕说,“比如其中的碧螺春体验课,就深受市民喜爱,还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参与。”
苏州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3个、传承人50名;省级非遗项目124个、传承人143名;市级非遗项目172个、传承人464名,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同步提高文化的附加值,让苏式魅力历久弥新。”王燕说。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