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何阅读一本书》说开去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2023年4月23日,第28个世界读书日,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或是阅读情怀使然,总想写点什么。昨天,为学生作了一场公益讲座“书评的特点与写作”,用心地准备,用情地讲述,于我可谓是倾情奉献,希望对听众有所帮助。期间就“好书”的话题和同学们探讨了一下。今天不妨就此多说两句……
就《如何阅读一本书》说开去
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图书市场汗牛充栋,如何选择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的倡导和推进,阅读成了热门话题,各路人士纷纷亮相,各说其道。有的对读书作了由衷而热烈的礼赞,有的对读书作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有的则对读书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还有的则言辞激烈地对当前的阅读现状表示了担忧和感慨,更多的则是名目繁多的“好书推荐、经典好书、必读书目、不得不读的好书……”。以上种种无疑对提高人们的阅读意识,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促进全民阅读的氛围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作用。
《如何阅读一本书》可谓是一本关于阅读的百科全书,它囊括了有关阅读的知识和框架、技巧与方法,涵盖了阅读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学术性、专业性都很强的阅读指南。该书因此受到好评和推崇也是情理之中。据说,美国早已要求小学生阅读这本书。但老实说,还未读完一半,我已经感到了深度的疲乏,抽象理论的铺陈和演绎,专业术语的呈述无形中给了我沉重的压力。同时,我不断地用书中的理论与我原有的观点进行博弈,在左右摇摆中试图说服自己、改变自己。作者艾德勒一再强调,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而让我纠结的是,这本书实用的对像是哪些人群?是我们普通读者还是从事阅读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士?至少,目前为止,我更愿意把它归为后者。既如此,我们是否需要像教授和专家一样去阅读这类作品?
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他意在告诉读者,读书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可一味地盲从。冯友兰也曾说:“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形式,是一个体验过程。阅读本是见仁见智,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而阅读方法的形成更是基于大量阅读的长期过程。我们通过阅读,主动思考,萃取知识精华,辩证分析作者观点,寻找作者的逻辑思路,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继承前人的读书经验,在阅读的实践和递进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切入点不同,读书的体悟就会有差异,阅读体验的层次自然也会深浅不一。
对一本书如何评价与定位?是否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抑或是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假使有之,这个评价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古来禁毁图书的教训数不胜数,有些曾被打入“冷宫”的禁书,多年后却被世人重新审视而登上经典名著的大雅之堂,无数历史教训已经说明,当年“毒药”完全可能成为现今的“巧克力”。时过境迁,人们的道德标准也随之变化。今天,我们很多同辈人都在贬低琼瑶小说的价值与品味,但我们又怎能抹杀当年的自己对他们的热爱与追捧,而万众盛赞的经典名著却也常在“最难读的书”“死活读不下去的书”之列。
一本书如同一件产品,它具有两个基本的属性:性质和价值,这是两个不同的标准。作品本身的性质,也即学理上的属性,如写作的技巧、词句的运用、分析的深度、论证的合理与科学性等等。而一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政治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道德价值、市场价值等。很少有一本书能完美体现多重价值,如果单纯用好与坏来界定,未免轻率。对此,英国散文学家约瑟夫·艾迪生曾经有过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很多书就像许多旧盘子,价值还会被考虑,时髦却已不存在了。”
事实上,我们的读书行为不仅与个人兴趣爱好有关,还会不自觉中受到诸如文化背景、政治要求、文坛现状、时代思潮、乃至个人际遇、心理及情绪的影响。同时,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文学观也会牵制读者的思维。读者能否精准地进入作品的深层境界,客观公正地评价一本书,跟每个人的“阅”历与人生阅历息息相关。一部《红楼梦》,百人读百味;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诚然,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当我们评判一个事物、甚而转述一个问题时,往往已经带入了个人的感情色彩。我们常说“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快乐或是智慧,提升了我们的技能,涵养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有所受益;而当我们指责“那是一本坏书”时,可能是因为它当下对自己毫无增益的价值,或是印刷质量太差,没有美感,或是内容不是个人所衷情甚而是忌讳的,凡此种种,都经过了个人价值观的判断。而当我们在阅读推广战线充当职业角色时,能否仅以个人价值观行使职业指引?当彼此价值观念发生冲撞时,人们惯于把自己的价值观凌驾于他人之上。此时,我们是否追问过:对我们的读者,我们了解多少?对文本本身,我们又了解多少?对我们自己,我们真地很了解吗?
写下这段文字,略感惶恐不安,一是因为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身边的很多人或有约而同或不约而同地发出相似的溢美之词,这让曾以“文学爱好者”自诩的我不免拷问自己;其次,个人的观点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我还是决定把它公之与众,因为这是一个普通读者当下对作品的真实反射和思考,权当抛砖引玉。世事万物本无绝对的好坏,或许,有些书不是不好,只是我读的不是时候罢了。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