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物馆日,膜拜华夏青铜器的灿烂文化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自然而然想起我国多家博物馆珍藏的夏商周时期的国宝“重量级”青铜器,从而膜拜起我国古代令全世界景仰的青铜灿烂文化。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原始社会末期,比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开始制造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出现了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代后母戊青铜方鼎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工艺精美,种类繁多,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青铜器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高度发展,生产规模大。造型奇特的青铜四羊方尊和巨大的后母戊青铜方鼎等,就出自商朝。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青铜器,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制造雄伟,工艺高超,纹饰华丽,相传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
后母戊鼎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后母戊鼎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商代饕餮纹青铜鼎
青铜器一直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器类之一,而商代的青铜器往往以它沉稳、神秘、庄重肃穆著称。商代青铜器流行的几大类纹饰主要是动物纹、几何类纹饰和人物画像类纹饰。
动物纹在商代最主要的几类纹饰有:饕餮纹、龙纹、鸟纹、蛇纹等等。饕餮纹(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纹饰的主体纹饰,在青铜器上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饕餮纹的出现,某种层面折射出人类对自然的迷惑,是在探索中对未知的一种崇拜。
春秋莲盖夔龙纹方壶
人物画像类纹饰在商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纹饰中的人处于被野兽威胁的状态,比如野兽张嘴好似要吃人一样;另一种是纹饰中的人可能是奴隶,作守门状,而且这个奴隶往往遭受过一定的刑法,比如著名的刖人守门鼎。这种纹饰明显反映了商朝人的社会形态和宗教观念。
春秋夔龙兽带纹鬲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大量反映生活、战争、狩猎、出行等等纹饰的青铜器物,实际上这正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证明,因为他所包含的是我们先人在探索自然的路上,开始从原始的崇拜,向着朴素的唯物观转移,也是整个社会审美价值在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双重影响下的一种感知和回应。
春秋夔凤纹罍
青铜器纹饰是一个社会对自然的认识,也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审美价值的取向,也是科技文化在生活中浓缩的一个侧影。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主要标志,山西侯马所遗址出的陶范和晋公鼎等青铜器物上都有细密的平面蟠螭纹。
春秋夔凤纹鉴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郑铜器群,安徽寿县蔡侯墓铜器群,山西浑源李峪村铜器群以及辉县山彪镇和琉璃阁,河南淅川、长治分水岭,湖北随县擂鼓墩等地出土的铜器群等。(文/莲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