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2.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洁,1937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7月发表处女作品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正式踏足文坛。
她是茅盾文学奖评选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奖者”,1985年,她凭借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4月,再次凭借长篇小说《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张洁被看作是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旗手。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祖母绿》,她都在用小说反映女性生存的艰难,探讨女性婚姻问题。
她一辈子都在写作,曾说过:”再没有什么能像我的文字那样,让我从容地独立于世……哪怕天下人都讨厌我,我也会因为这些文字而活的自由自在。”
《沉重的翅膀》是中国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女记者叶知秋写了有关陈咏明改革的报告文学,反响很大,但有人借机造谣中伤郑子云。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
3.刘心武《钟鼓楼》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至今仍然活跃在文学研究界。
相比作家身份,刘心武更广为人知的是他与“红学研究”的故事。2005年,他因在《百家讲坛》节目讲《红楼梦》,而引发广泛关注,也因此招来质疑声。
后来刘心武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这段经历,他解释说,有人抨击自己的观点,这很正常,“人跟人的想法不一样。那时我一再强调:不是我说的就是对的、就是你必须听的,我可能是错的”。
《钟鼓楼》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通过12个小时的时间,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丰富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会变革,个人的悲欢离合相互交织构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揭示了在人生的舞台上的不同人生,体现出空间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徐珩
编辑 : 邱妙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