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走街串巷,用视频记录正逐渐消亡的 “老行当”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焊桶手艺人修补塑料桶

磨剪子戗菜刀、焊桶、手工织渔网、敲白铁……在江苏盐城滨海县,仍有一小部分手艺人在坚守着这些正逐渐消失的“老行当”,他们不图钱不图利,只是舍不得丢掉这门手艺。

焊桶手艺人修补塑料桶

李武是当地的一位视频爱好者,他利用休息时间访谈了许多老手艺人,并用视频记录下来,上了年纪的老手艺人感慨空有手艺无人问津,年轻网友则惊喜地发现,原来过去有这么多修修补补的行业。

老手艺人各怀绝技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磨剪子嘞戗菜刀……”久违的吆喝声仿佛瞬间把时空拉回到过去,陆从乔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滨海的大街小巷,吆喝声引来了许多人,他们拿着各种家用刀具来排队。可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程度提高,人们往往直接将旧的刀具丢弃,磨刀手艺人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17岁就开始从事铲刀、磨剪子这门手艺的陆从乔,已在这个行当里坚持了52年。如今,他每天仍骑车从村子里去往镇上或县城,在小区门口、饭店集中群、服装厂门口等地寻找生意,磨一把刀只有两三块钱,一天下来只能赚几十块,但他乐在其中。

老手艺人展示手工织渔网

于长峰老人今年80岁,耳不聋、眼不花,他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常年手工织网。左手拿网,右手织针,一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在网眼和网线之间飞快地来回穿梭。他说:“30岁那年,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我学会了打网、织网、补网,补贴家用。”50年时间飞速而过,傍身的手艺他不愿意撂下。儿女们跟他说:“您年纪大了,织渔网需要长时间盯着,对眼睛和腰不好,而且为了补渔网,您手上裂了很多口子,太苦了,别做了。”可是,于长峰不听儿女的劝阻,仍在继续做着。

老手艺人展示手工织渔网

“以前,家家户户都穷,锅碗瓢盆用坏了舍不得扔,还得想办法继续用。”在这种大背景下,便有了肖夕高这种做“焊桶”和周奇这种“敲白铁”的手艺人,专干些焊焊补补的生意。生活水平提升了,生活用品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已到古稀之年,即使没有了生意,但他们因为热爱,仍在坚守着。

“老行当”该不该传承

老手艺人观念不一

在视频拍摄的过程中,老手艺人会展示这些“老行当”的制作过程,李武发现,这些手艺看似简单,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而现在,随着机器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这些手艺已经变得越来越少见,但有些人仍然把手艺当成生命和精神支柱,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这些传统手艺。

敲白铁手艺人补铝锅

做手工渔网的于长峰老人告诉李武:“我的儿女们,没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手工渔网手艺的。”得知李武拍摄的视频能让很多人年轻人看到,老人家非常开心,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人们认可和欣赏。对他而言,传承已经成为了一种责任和使命,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手艺得以延续下去。同时,他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让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敲白铁手艺人补铝锅

然而,并不是所有老手艺人都有着于长峰老人同样的想法。“许多传统的木匠、铁匠、制糖工等职业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这使得我们这些手艺人面临着生计的压力;同时,一些年轻人也认为这些传统手艺已经过时,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一位传统手艺人告诉李武,“老行当”逐渐冷淡是必然的,他已经做好了被时代淘汰的准备。

现实情况亦是如此,尽管老手艺人的手工作品精细度高、耐用,但现在东西坏了大家更倾向于直接买新的,而不是缝缝补补继续使用。

了解历史或勾起回忆

视频有了特殊意义

李武告诉记者:“这些民间传统行当是我小时候的回忆,当初想拍一组这样的视频,就是为了留下童年的记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类视频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喜欢,一些老手艺人的儿女私信他,请求他去拍、去记录。

一天晚上,李武在家整理白天拍摄的素材,被正在上高中的儿子看到了,他问李武:“爸爸,这个爷爷在干嘛?”李武向儿子解释:“这个爷爷是在补锅,以前人们经济条件不好,锅坏了补一补还能继续使用……”儿子听了觉得很神奇,把李武拍摄的老手艺人视频全部看了一遍,还把这些故事分享给同学们。

李武说:“对于00后的孩子来说,看这些视频是在了解历史,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则是满满的回忆。”

磨刀手艺人走街串巷

“多少年没有听见‘磨剪子戗菜刀’的声音了,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这些古老的手艺活都失传了,以后也没有人继承这些老手艺了。”“这些视频,让年轻人对家乡的‘老行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李武的视频引发很多网友共鸣。

“这些老手艺人都一把年纪,再不记录下来,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记者了解到,李武拍摄的这些“老行当”,有的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在共同的问题就是无人继承。他说: “我想尽自己的能力,多留下一些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老行当’,同时也能够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塞塞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