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场地禁止观众自行携带饮用水,要喝水只能购买场地内商家提供的水是否是合法的?17日,《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竞争法律事务部主管合伙人王菲律师对此进行了解读,王菲认为,大型体育、文娱等活动场地或场馆内,禁止观众携带违禁物品、食品饮料等物品主要因为公共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两方面的需求,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群体事件等,威胁场馆安全和秩序。此类操作有法可依,有惯例可循,不违法。但是一块钱的矿泉水分装一下卖十块,这个定价是否违法倒还真需要查明了现场情况后再下定论,对于大众而言,分装一下价格翻十倍就算合法也很难认为这也合理。
事实上,消费者是能够理解在景区、游乐园等地售卖的饮用水、食品比一般超市售卖更贵一些的,不愿意接受的则会选择自行携带饮用水和零食。但音乐节的情况则比较特殊了,一方面,目前全国各地的音乐节对于是否能够携带饮用水和零食进场的规定并不统一,有的音乐节主办方允许,有的音乐节主办不允许自行携带但在场内提供免费接水点,引发争议的这次天津某音乐节是不允许携带饮用水的。
另一方面,在音乐节现场消费中,饮用水算得上是刚需,大部分音乐节从傍晚开始一直持续到夜间,时间跨度长,加上当前为盛夏时节,音乐节举办场地又在户外,酷热难耐,晚饭可以不吃但水却不能不喝。若主办方禁止携带饮用水,口渴的观众们也只能选择购买场内更贵的水。场内商铺售卖的水溢价许多,但却并不一定能给观众带来一杯清凉,在黑猫投诉上记者发现了多起关于音乐节内卖水太贵的投诉,5月22日一名消费者以虚假宣传为由投诉了国潮音乐节,称该音乐节场地尘土飞扬,现场人多到没地方站,什么也不让携带,内场东西贵得离谱,“一杯从矿泉水瓶倒出来的水卖15块,下次建议直接抢钱。”因为不少音乐节内场卖的解渴饮品价格都贵得离谱,甚至有音乐节攻略中把解渴效果好又便于携带的黄瓜列入了必带物品。
此外,亦有消费者反映户外音乐节提供的水质量堪忧,“买一杯水喝上两口碰上有风的时候杯子里全都是土和草。”敞口的一次性纸杯在户外音乐节的环境中确实不易保持水质清洁,但主办方不允许瓶装水或许确实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2022年万能青年旅店乐队在演出中就曾被乐迷用瓶装水砸了,另一方面,塑料瓶的处理也是难题,“演出后期满地水瓶真的不太敢蹦,特别容易摔倒。”
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场景下会出现溢价,这是符合市场买卖规律的,但一杯水超溢价了还无法保障食品安全,实在很难说的过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王菲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