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行走西湖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家乡,杭州是邻居,西湖是杭州的一张名片,到了杭州就会想到西湖。

那天,我们书画摄影协会一行七人参观完了西湖博物馆后,跨出正门后,即向左步行约100米即来到了西湖边,因离回程上车节点尚有一个多小时,大家都提议沿着西湖边走走看看,再次领略一下夕阳下美丽的西湖风光。

当我们在西湖旁走着、聊着,举头展望,只见湖水,西南群山隐隐,深深浅浅,富于层次,真是山水融合,天水粘连,一派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原先我来过几次西湖,对西湖的历史不太了解,也觉得西湖很美,但看过、走过后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然而,通过这次参观西湖博物馆苏轼主题文物展后,让我真的脑洞大开,对西湖不但有了很好的印象,而且对西湖的来历也有了一个明晰的知晓。

当我们顺着湖边行走,不久便来到了断桥。这是民间故事中白素贞与许仙会见的地方。这美丽的故事曾经感动过不知多少情侣,我们站在桥头也感到那场过去不知多少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那动人的场面就发生在眼前,仿佛今天的湖水还为他们奏出相思之曲,飘洒同情之泪。

西湖佳境天成,重峦叠嶂之间,一湖碧水似镜,宛如一幅天开画图。

西湖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湖中堤岛成为中国“天人合一”的景观营造出的经典之作名扬四海。

西湖的“诗情画意”的确是中国山水美学的完美呈现,是具有世界典范意义的“文化名湖”。

我们再往前走着、聊着,前面西南不远处雷峰塔徐徐入眼,仿佛夕阳下的塔影挂在西湖里,时淡时浓,时聚时散,袅绕在舞台四周。雷峰塔便在水中央披着轻纱的舞者,沐浴在夕阳余晖中,像是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袈裟,让人心里蓦然升起一种顶礼膜拜的神圣感觉。

那雷峰塔凄美动人的传说,许仙和白素贞他们那份坚贞的爱情,就像塔身上那些斑驳的砖块,经过岁月和风雨的洗礼,虽已黯然却仍坚守着一份远世承诺,是多么宁静和淡然!

我想,每当一批又一批情侣游客来参观雷峰塔时,他们来这里不仅是为了欣赏湖光山色,更多地是抱着真挚爱情的仰慕和期待而来。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雷峰塔,用来纪念岁月,纪念爱情,纪念生命中值得珍惜的人和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对美丽西湖的真实描写。

西湖文化景观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若没有历代的人工疏浚治理,西湖可能早已湮没不存。持续千年的浚治使西湖与杭州城市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杭州城因西湖而兴,西湖因杭州城而盛。先贤们以卓越的智慧和无与伦比的创造精神,在疏浚中融入了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景观设计,以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壮举诠释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谱写了一首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光辉史诗。

不知不觉,趁间隙我们游览了快一个小时,离我们赶回苏州的班车时间节点快到了,我们收紧步伐往回走,走着想着,我突然想起了苏轼那句“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在杭期间,苏轼的足迹遍及西湖山水、园林、寺亭、街巷,留下了题名、碑刻、诗词、传说等,成为杭城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西湖是杭州的,也是浙江、全国的和世界的。”西湖博物馆进门口电子屏的那句诗性的语言再一次让我感到很温暖又贴切。

作者:周建明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