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河州节水灌溉示范棉田测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现代农业技术助力咸海生态治理
咸海曾是全球第四大内陆湖。数十年来,咸海水域面积和水量大幅减少,干涸区域每年产生巨量盐尘,由此产生的荒漠化、盐渍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对中亚国家的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并波及邻近地区。
中国科学院与中亚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共建了“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从2019年起,上述机构联合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家开展了咸海地区的综合科考,布设了由80多个气象和水质自动观测站点组成的监测网络,为咸海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咸海干涸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对其补给河流水资源的过度和粗放利用,流域国家也积极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国科研工作者将“高矿化度地下浅层咸水灌溉种植盐生植物技术”“棉花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和“棉花覆膜滴灌栽培技术”等在新疆得到成功验证的应用引入咸海生态治理中,助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铁介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在该国进行节水高效农业示范项目,项目取得的成效得到乌方肯定。例如,2022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河州节水灌溉示范地中,105亩示范棉田测产实收平均亩产达410公斤。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与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合作、节水灌溉研究与推广合作”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中“民生及民心相通类项目”成果。
编辑 : 盛慧梅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