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刘凤莲和几名村民坐在村巷里分拣药材。 卫世新 摄
曲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红卫介绍,该村像郭卫民这样的“药材经纪人”共有8户,每户的年经销额均有几百万元。他们为了方便“端”药材,还成立药材经销专业合作社,常年在外奔波,每年能“端”5000亩药材。
曲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其地处偏远,没有主导产业,村民们生活贫困。但曲村有种植药材的传统,近年来,村里把药材规模化种植,组织村民种植柴胡、黄芩、地黄、连翘等,村里的药材种植面积由1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亩,当地不少村民靠药材走上致富路。
尝到甜头的药农,开始不满足只在村里种植药材,纷纷在做大药材生意上细分赛道,有资金实力的村民当起了“药材经纪人”,有种植药材技术的村民选择承包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如今,曲村的村民们交流最多的话题就是药材。
“柴胡去年每亩地能卖3000元,现在卖到了1万元,价格比去年翻了好几番,而且供不应求。”李红卫说,曲村的药农个个都发了“药财”,还有的村民靠种植药材脱贫。
如今,曲村建了村药材加工厂,药材深加工的烘干机、洗药机、色选机、药用切片机等专用设备已经到位,即将进入安装阶段。
李红卫介绍,该村争取到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0万元,建设药品加工企业,对村里生产的药材和“药材经纪人”带回来的药材进行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药材的综合收益,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