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5个月,燕之屋实现营收13.01亿元、15.07亿元、17.30亿元以及7.83亿元。
但高额的收入并未给燕之屋带来高额的净利润。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5个月,燕之屋的净利润仅分别为1.23亿元、1.72亿元、2.06亿元及1.01亿元;净利润率分别为9.5%、11.4%、11.9%及12.8%。
近年来,燕之屋邀请刘嘉玲、林志玲、赵丽颖、金晨等作为历年代言人。高额营销费用之下,利润空间被大量吞噬。招股书显示,广告及推广费占据了销售及经销开支的最大组成部分,分别占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5个月总销售及经销开支的74.3%、67.4%、64.8%及60.0%,广告及推广费分别为2.36亿元、2.69亿元、3.26亿元、1.25亿元。对比之下可以发现,燕之屋的净利润还不及公司的广告营销费用。
而从产品类别来看,燕之屋主力产品“碗燕”的营收占比在四成左右。2020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前5个月,“碗燕”分别销售343.09万碗、385.55万碗、386.83万碗、159.69万碗,实现收入5.59亿元、6.61亿元、6.73亿元及2.83亿元,增势略显疲态。
相比之下,燕之屋近年推出的“鲜炖燕窝”销量增速更佳,同期分别销售594.33万瓶、811.66万瓶、894.16万瓶、406.63万瓶,实现收入3.21亿元、4.23亿元、4.85亿元及2.15亿元。不过,招股书表示,鲜炖燕窝及干燕窝的毛利不及碗燕和冰糖官燕。
而从地域来看,尽管燕之屋表示已建立起覆盖全国几乎所有省级行政区的全国性线下销售网络。但从线下销售收入结构来看,大部分的线下收入仍集中在一线、新一线以及二线城市,且其他城市线下销售额占比逐年递减,分别为30.3%、28.6%、27.4%和25.2%。
国内燕窝赛道竞争加剧
尽管燕之屋以国内“燕窝第一股”的身份成功上市港交所,但国内已经不乏同类品牌。《2021-2022年度燕窝行业白皮书》显示,近十年来,燕窝行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5年到2019年,燕窝注册企业数量激增,其中2018年新增数量最多,达1556家。
如今国内燕窝行业,除了小仙炖、正典燕窝、燕安居、燕府、熹焱燕窝、楼上燕窝等燕窝品牌,同仁堂、东阿阿胶等老牌药企也推出了自己的燕窝产品。
上市之后的燕之屋,又该如何与其他同类品牌竞争?
在燕之屋招股书“中国燕窝市场进入壁垒分析”一节中,燕之屋表示,技术是参与者寻求进入中国燕窝行业的基本障碍。领先参与者已凭藉多年的经验取得产品研发及加工方面的专利技术,且与研究机构合作,在行业专业知识方面具备强大的先发优势。
但和燕之屋自身的判断不同,安信国际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认为,燕之屋的弱项与风险之一恰在于:行业竞争激烈,进入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需要依赖销售网络和品牌。
从燕之屋自身披露的信息来看,2020年至2022年,燕之屋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767.9万元、1898.2万元和2432.0万元,占比不足总营收的2%。
产品类别上,各品牌销售的燕窝类产品极为相似,除了炖燕窝之外,还有燕窝粥等衍生产品。价格方面的差别也不大。电商平台显示,小仙炖鲜炖燕窝45克装28瓶券后价2052元,而燕之屋鲜炖燕窝45克装28瓶券后价则为1761.76元,相差不到300元,单瓶差价在10元左右。
其实,在2022年证监会回复的文件中,就曾要求燕之屋补充回答,“小仙炖”等品牌兴起,对行业及公司业务发展的影响以及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问题。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5月31日,燕之屋全国共有线下经销商214名,门店705家,其中自营门店91家,经销商门店614家。线上渠道方面,燕之屋在京东、天猫、抖音等主流电商或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23家自营网店及13家经销商网店,共计36家网店。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