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退休后,回汝河边上的小村生活,乡里旧邻,彼此熟悉,相互照应,亲情浓烈。深秋过后,秋阳暖照,和风轻柔,原野之上一片空旷,母亲不听家人的劝阻,约了秀玲姐、翠荣婶等邻里一同去遛花生。她们带着小铲子,还有篮子,结伴而行,往村南的田地里走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到了地里,她们会发现,爱敏嫂等许多人早已在地里“遛”起来了。大家马上各自分开,似乎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一小块地,埋头遛起来了。秀玲姐生了四个姑娘一个儿子,儿女或是医生,或是教师,或是公务员,吃喝不愁,哪还需要遛花生?她说,一个人呆在老家闲得慌,出来遛花生,活动活动,好玩呢。翠荣婶家三个儿子,各有一技之长,都各自成家,日子过得很滋润。但翠荣婶说,趁自己还爬挪得动,遛的花生晒晒卖了,有个零花钱。
她们说得轻松随意,实际上,遛花生需要蹲下身子,不慌不忙,仔细搜寻,手脚并用,眼观六路,方能有所收获。你看翠荣婶,几乎是在地里趴着遛花生,不大一阵功夫,两膝都是泥巴,满头都是细汗。秀玲姐讲究一些,居然还带了一个小凳子,还有一片尿素袋子,她铺在地里,步步为营,不慌不忙,很有点稳扎稳打的意思在呢。母亲动作要慢一些,但她常说,慢工出细活。三个人低头遛着花生,彼此交流着村子内外的稀罕事,不时发出一阵朗笑。不远处的爱敏嫂还带着智能手机,抖音里有不少豫剧的名唱段,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婉转,马金凤的唱段,海连池的唱段,这里的老妈妈们都百听不厌。爱敏嫂说,最为扎实的,还是大梅的越调,听起来真得劲,干活也不觉得累。
遛出来的花生,散碎,不成串,好多果壳中只有一粒花生。
我在江南,吃着从中原江淮平原上母亲遛来的花生,望着窗外的灯火明灭,真的有点想家了,想爹娘在汝河边上小村的家。
作者:王振羽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 : 华明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