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抢救”镇江膏药!重焕荣光,让镇江膏药“通”天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1月5日,镇江市中医药促进会、医药专家、医院院长、民俗专家、媒体记者和镇江市民,齐聚在江苏七〇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内,调研、座谈、碰撞,开展“头脑风暴”。现场,一个共同主题:抢救“中华老字号”、省级非遗“镇江膏药”,重焕荣光,“通”济天下。

   现场

   会场

镇江膏药,中成药名。由乌梢蛇、羌活、防风、芥子、土鳖虫蜈蚣组成。具有祛风止痛,舒筋活血,化痞去瘀,消散顺气的作用。用于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半身不遂,四肢麻木,关节疼痛。

值得一提的是,特别对“都市一族”因大量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带来的颈椎病、腰椎病、脊椎病,“镇江膏药”都有着独特的治疗效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应邀参会

   镇江民俗学者罗戎平

   七〇七“当家人”耿同全

   专家发言

镇江膏药,名气有多大?

“北有狗皮膏药,南有镇江膏药”,在民间广为流传,“镇江膏药”的江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镇江知名文史爱好者“小李探花”的网文《镇江膏药,名气怎么那么大?》中,写道:

镇江膏药,是由唐一正斋的“一正膏”传承沿革而来的,这个膏药主治跌打损伤,劳亏等多种疾病。唐一正斋的创始人叫唐守义,原来是镇江五条街茅兆升布店的伙计,在1662年(康熙初年),偶然得到民间郎中秘密传授的“万应”膏药方一张,后来根据这张药方,制作出的“一正膏”疗效非常好。

因为销路好,所以总是被仿冒。1869年,唐家跟造假者打了150多年的官司,终于被各级官署衙门批准,在门口立碑“奉宪勒石永禁”。各级官府认证:只有从“唐老一正斋”出去的“一正膏”,才算是正宗的“一正膏”。

这时候,镇江膏药开始远销到海外,在东南亚各国备受欢迎。镇江膏药不仅是治疗性药物,吃席的时候,还能当做寿礼、婚礼等馈赠礼品随份子。

新中国成立后,唐老一正斋药号经历过1956年的公私合营,成为镇江市医药总店下属单位。1965年7月1日,镇江市医药总店加工厂和镇江地区制药厂中药车间合并,组建成“镇江中(成)药厂”。经过研究整理,药厂决定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一正膏”处方好好打造,研究出了新方,定名为“镇江膏药”。

“镇江膏药”就此诞生。其当年牛到什么程度呢?在这篇网文中,“小李探花”多方考证后写道,1974年4月6日《大公报》报道了镇江膏药。而东北一带,姑娘出嫁,父母都要在嫁妆里放几张镇江膏药,一是图吉利,二是一旦劳累受伤可随时贴用。

2000年,镇江中药厂实施重组改制,改制为“江苏七〇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耿同全出任“当家人”至今,厂址也搬到镇江长江路707号。目前,“镇江膏药”已从镇江非遗,“升格”成省级非遗。

对于“小李探花”的这篇网文,特邀到场座谈的镇江民俗专家罗戎平给与高度认可。他说,“镇江膏药”名气太大,早年不仅是在东北,即便到了清代,在黄河流域都有给出嫁姑娘陪嫁“镇江膏药”的习俗。

   会场

   七〇七制药厂

传承创新,升级消除“痛点”迎来新风口

座谈前,一组音视频介绍了金山牌镇江膏药的百年传承与发展。非常宝贵的是,“镇江膏药”在传承中创新。耿同全介绍,为适应现今消费者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研发、专家咨询、标准制定,七〇七天然制药进行了相关工艺的升级并定制了专业设备。去年12月,公司将新型裱褙材料、自动摊涂成型一体化设备升级完成,通过了GMP符合性检查。

同期,新上市的膏药产品能基本解决原先使用过程繁琐、清洁不便的用户“痛点”,提升了使用体验,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

记者了解到,“镇江膏药”味道大,也曾是困扰其走进现代都市人的“老问题”。身上贴了“镇江膏药”,老远他人就能闻到,这多少让人有点尴尬。但现场记者拿了一张16克的“镇江膏药”在手,仔细嗅了嗅,几乎闻不到膏药味了。

   镇江膏药生产车间

在车间的生产流水线上,同样记者也没有能闻到“膏药味”。传统的“镇江膏药”需要人工一张张摊铺,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只有成排的机器作业,两三名穿戴整齐、戴着口罩的工人,在机器旁有序辅助操作。

现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南京龙蟠结石医院中医骨科专家杨家强先生,分享了其多年来在临床上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骨科疑难病症的研究成果。他结合典型临床病例,对【镇江膏药+】中医药特色祛痛疗法,针对不同病症,烘软膏药后加入不同的药粉,借助镇江膏药载药量大,可作为给药载体、有较强的透皮促进作用,扩大患者病症的治疗范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记者特别注意到,在杨教授的典型临床病例中,“镇江膏药+”的使用对象,远不止老年患者,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患者,也成为升级后“镇江膏药”的使用者、受益者、康复者!

他们中,除了劳亏致伤,不少年轻患者都是因为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而出现颈椎、腰椎疾病,有的患者多处求医无果后才找到了“镇江膏药”。

   改良升级后的镇江膏药

抢救“镇江膏药”!让“茅山菩萨”“照”天下

耿同全告诉记者,最多时,镇江膏药年产量高达1200万张。不过,眼下的年产量仅有数十万张。记者更意外获悉,作为“镇江膏药”的销售主阵地多在我国北方,其出生地镇江、江苏,居然不是“主要市场”。对于这一“意外”,耿同全曾开玩笑的跟同行或到厂参观的各级领导说:镇江有座名山叫茅山,茅山还有句妇孺皆知的谚语:“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镇江膏药,就是“茅山菩萨”。

虽是一句玩笑,却也道出了“镇江膏药”的实情。尴尬又无奈。而其没有能进入医保的“集采”目录,是最大的一只“拦路虎”。

在交流座谈会中,句容市中医院李勇院长、扬中市中医院顾宏春院长等纷纷发言。

李勇表示,“镇江膏药”作为中医国粹,曾经用过,但目前他们医院已没有使用。茅山老区跌倒损伤的患者相对较多,经过当天的座谈会议后,他准备“拾起来,用起来”。同时,他建议句容茅山药材众多,“七〇七”制药可以到茅山这一天然“中药库”去挖掘、利用。

顾宏春院长还是镇江市中医药促进会副会长。他说以前医院用过“镇江膏药”,但现在没有了。他建议“七〇七”加强市场开拓,做大做强,在扬中市中医院也用起来。并且,他还准备跟“七〇七”联手,就一些中药的熬制,双方互相合作。

镇江市润州区卫健委党委委员满明,就出生在“七〇七”制药厂这块土地上。作为土生土长的镇江人,他一直就知道“镇江膏药”疗效好,但遗憾的是镇江市场却很难看到。“我们有义务把好的中药提供给患者,造福患者。”

镇江新区社发局、分管医疗的副局长胡晓辉及镇江经开区平昌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姚红主任发言中,均表达了“好药要造福好镇江患者”的想法。姚红和其所在的平昌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年服务着5万多居民。他明确表示:“回去后,将加强‘镇江膏药’以及‘七〇七’制药的宣传,加强推荐,力争让更多的患者知晓并用上‘镇江膏药’。”

面对“中华老字号”、“省级非遗”、“镇江膏药”的“墙内开花墙外香”,以及“养在深闺待人识”和广阔的市场,镇江市中医药促进会会长周恩泽心痛、着急之情溢于言表。现场,周恩泽疾呼“七〇七”制药和“当家人”耿同全:“赶紧行动起来!多措并举,让‘镇江膏药+’发扬光大,造福包括镇江患者在内的更多患者,让‘镇江膏药’叫好又卖座。”

“抢救‘镇江膏药’!”全程参与座谈调研的记者,强烈的感受到,几乎所有的嘉宾发言中,都贯穿着这六个字。当困扰“镇江膏药”上百年的“痛点”不再,当制约“镇江膏药”的“瓶颈”被攻破,在大力发展中医药成为新的弘大背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镇江膏药”,已经迎来崭新的曙光和乐观广阔的前景。

同时,耿同全等也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能多给与政策支持,让镇江膏药尽快进入医保“集采”目录。由此,助跑“健康镇江”,发力“健康江苏”,助力“健康中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文/摄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石伟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