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先行先试项目完成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近日,从姑苏区传来消息,经过三年的项目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取得新进展。先行先试项目圆满完成,累计采集了苏州历史城区27个街坊信息,实施了20处文保单位数字化保护。“全面摸清了古城‘家底’,梳理了核心价值,为古城保护、城市更新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基础资料支撑。”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是将古城的传统民居等建筑物、构筑物看作构成古城结构的“基本细胞”,以街坊为单元,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主体和环境信息专项调查的一项工程。“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先行先试项目自2022年10月启动。前期,姑苏区古保委编制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组织专家评审。
根据专家建议,分两个标段、组织六家单位共同开展项目建设,并组建由古建、规划、文史、地理信息、测绘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全而专”的“古城细胞解剖师”团队,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据悉,“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先行先试项目充分总结前期探索研究项目实施的经验与做法,以95%以上入户率的标准选取4-6号、12-14号、18-19号、23-27号、31号、37-39号、44号共18个街坊组织全要素信息采集,并新增人文历史与其他建筑信息采集工作内容,建立完整的街坊信息档案。其中,23号、24号等4个街坊在实施深度普查的基础上,完成了街坊保护更新研究与详细设计。
同时,在项目实施中,以“毫米级”测绘精度为目标,实施文保单位数字化保护,为江苏按察使署旧址、顾颉刚故居、洪钧故居及庄祠等8处文保单位构建了三维数据模型,创新设立了古建筑数字化图库构件库,其中,为梵门桥弄吴宅探索建立BIM系统,形成了文物建筑BIM模型和配套管理系统。
为更好地把控项目质量,提升项目成果科学性与适用性,先行先试项目建立了以知名专家为顾问或技术领衔的工作机制,实行“单位‘内审’+专家智库‘外审’”的双重保障质量体系,邀请伍江、邓东、张泉等行业顶级专家参与中期评审与项目验收。
据悉,“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累计完成古城27个街坊信息采集(总面积约642.81万平方米)以及20处文保单位数字化保护(总面积约3.42万平方米)。通过对近2万户居民的入户调查,街坊信息采集共梳理传统民居组群3797处、传统民居单体9357处,形成推荐历史建筑201处,研究历史院落案例157个,新发现古井、古树、门楼等各类保护要素2884处。文保单位数字化保护共采集三维点云数据467.76亿个、三维全景数据3163站,构建文保单位三维模型20个。目前,项目成果已上传至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实现了成果的数字化表达与应用。
截至目前,“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入选2023年江苏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2023年度苏州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一等奖、苏州市社科普及惠民扶持项目、2023年度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项目与2022年姑苏区数字政府优秀案例。
今年,姑苏区古保委将加强项目成果的展示与应用,推动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保护更新项目的实践活动,持续为姑苏区城运平台、古城保护空间大数据平台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为建设有新意的“数字姑苏”提供数据服务。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