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冬训工作开展以来,民乐村既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4小时图书馆驿站等传统阵地,常态化抓好党员干部的集中轮训,还积极拓展“埭上理论讲堂”这类新阵地、新空间,让党员冬训课堂从室内搬到了室外。除此之外,民乐村还充分借助学习强国、微信群、抖音等网络新媒体,让党员冬训工作不受时空限制,形成了“线上+线下”双阵地联动的浓厚竞学氛围。“今年冬训,我们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开展相关理论学习,确保理论学习时刻在线。”民乐村党总支副书记单涛说,“民乐村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冬训阵地、立体式的学习平台、全覆盖的宣讲网络,让党员冬训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不断推动冬训工作走深走实。”
活动常开,全员参训“不掉队”
“党员在哪里,我们的冬训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民乐村经过几轮拆迁,大部分党员都不住在本辖区,再加上很多年轻在职党员在外工作,平时我们就靠这个群来进行分享学习。”曹娟说,为做好今年的党员冬训工作,我们第一时间传达部署了冬训工作的任务目标,通过开展冬训理论宣讲备课会,及时组建了“理”响民乐理论宣讲小队,将“精神食粮”送到基层一线,目前已开展上门送学5次,受众近100人。老党员薛金龙虽然年老体迈,但一直坚持参加每月组织生活,在听了送上门来的宣讲后,高兴地说:“老伴儿因病卧床多年,平时我要安排妥当后才能来村参加学习,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党的理论,宣讲员讲的东西很有针对性和感染力,还十分贴合农村实际,我十分喜欢。”
到党员身边讲,讲党员爱听的,这是民乐村开展党员冬训活动的初衷。
近期,民乐村将党员冬训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创新将冬训内容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针对参加活动村民赠送“理”包年货,将民乐村将来的美好发展前景和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向村民作宣传,让全体党员及群众过上了一个冬训“年货节”。
内容常新,理论传播“不打烊”
“从基层岗位上退休后,我就主动报名村里的‘海棠先锋’并有幸能够成为一名‘海棠先锋’。这次党员冬训工作,我又报名参加了‘理’响民乐的理论宣讲小队,每一次的宣讲,都要下很多功夫,可来不得半点马虎。”民乐村海棠先锋胡印付说道。
正如胡印付所说,同样是宣讲小队成员的唐一丹每次开展活动前都要花点时间,翻阅各大报纸和网站的时政新闻,看到一些有关冬训知识的理论,她都摘录下来,为接下来的宣讲做好准备。民乐村把牢理论宣讲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工作主线,将理论宣讲小队将队员想讲的和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让“我讲你听”变成“你点我讲”,通过精挑时政热点、合理设置话题、群众点单宣讲,帮助群众解疑释惑,让党员冬训变的鲜活生动。
为了让党员冬训活动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民乐村还组织村里的“夕之韵”舞蹈队对“红歌”进行了文艺编排,通过向村民文艺演出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跳出来”“舞出来”,有效扩大冬训的覆盖面。此外,民乐村还借助“冬季万人大巡防”活动,在做好夜巡工作的同时开展好理论宣讲和普法宣传,让党员冬训活动白天黑夜“不打烊”。“我们既要保证宣讲的内容常更常新,也要确保宣讲的时间长效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群众由‘要我听’转变成为了‘我想听’,达到了我们预想的效果。”曹娟说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玉琴
校对 王菲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