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繁星 | 最美的相遇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先生发来一张照片,庭院深深,红墙黛瓦,石柱青砖,雨水滋润后的草坪,绿得翠生生娇滴滴。附言:今日来此地有事,随手一拍,你可认得出这是哪里?

怎会认不出?这是省昆剧院哎,我闭着眼睛都能报出来:南京市朝天宫4号,原江宁府学故址。多年未去,省昆仍是记忆中的容颜,仿佛光阴扫过世间每个角落,唯独绕开了这方天地。

回忆潮水般涌进脑海。学生时代,我是这里的常客。

那时,应中文系的邀请,柯军、李鸿良、钱振荣、龚隐雷、孔爱萍等昆曲名家陆续来南大开讲座,老师们畅谈着昆曲的历史传承和艺术审美,间或为大家展示一两出经典折子戏唱段。“百戏之祖”的深厚底蕴和优雅姿态惊艳了众人,很多同学从此成为了昆曲的忠粉,柯院长热情邀请大家去省昆的兰苑剧场看戏。

周末,兰苑会上演各种昆曲折子戏,资深名家和年轻演员经常同台演出,当年凭学生证购票,最低可以折到十元。一个冬夜,和室友们看完钱振荣专场出来,天降初雪,恰遇一辆烤红薯的小车,我们人手捧着一只滚烫的烤红薯,你唱一句《拾画》,我和一曲《游园》,带着精神食粮物质食粮双满足的愉悦,在漫飞的雪花中走了四十分钟回学校。

系里开设了昆曲赏析课,从昆剧院请来年过花甲的朱继云女士为大家讲课。大家看着工尺谱,逐字逐句地跟着朱老师打板眼,朱老师手执昆笛,边讲解边吹奏,优雅清新的水磨腔弥漫整个逸夫馆,引来众多学生前来旁听。

一次,我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朱老师拍拍手掌喊:停!你们方才唱的是歌,不是戏,更不是昆曲。我们抬头不解。朱老师说:先不谈咬字,单说换气,昆曲的换气非常讲究,不仅有固定的点,还要换得悄无声息,一定不能让人听到吸气声,有时要会偷气。我们再次尝试跟唱,果然,要偷偷换着气将一句唱词撑下来,太难了,真不知台上演员是如何做到唱念自如气定神闲的。

再后来,省昆开了周末曲社,每周六下午对昆曲爱好者们开放,由剧院年轻演员教大家唱曲。彼时教我们唱戏的是省昆年轻演员徐思佳,青春靓丽又略显青涩。至今记得,为训练大家气息吐纳的匀净持久,小徐老师让我们气沉丹田,边抬桌边数枣,看自己一口气能数多少。“一颗枣、两颗枣、三颗枣、四颗枣……”厅堂里的数枣声从大到小,由齐而乱,再到最后一名学员偃旗息鼓,小徐老师仍在面不改色地匀速念着:“四十五颗枣、四十六颗枣、四十七颗枣……”

刚巧柯军院长来了,小徐老师才收住了她的枣。柯院长问大家学唱的感觉如何?大家纷纷对小徐老师赞不绝口,并强烈要求柯院长给大家做个示范。柯院长欣然应允:那就念两句林冲夜奔吧。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秋赋……”虽是韵白,柯院长的语调抑扬顿挫,眉眼灵活生动,几句词一念,悲情英雄林冲的形象跃然眼前,众人大饱眼福,激动地鼓掌叫好。柯院长摆手笑:打扰了,你们继续,继续。

那一刻定格下的,是时空交错中最美好的相遇。

我羡慕省昆的演员和琴师们,几世的修行,才换来这辈子生活在朝天宫下,与历史对话,与日月相守,在一幕幕欢喜悲戚中演绎古今传奇,传承人间大美,何其幸哉!

作者:王亚芳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 : 华明玥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