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继书亦烧仙草之后,上海市消保委又盯上了茉酸奶。3月13日,上海市消保委发文称,茉酸奶的网红产品芒果酸奶奶昔人气很旺,曾经被称为“社交货币”,社交平台上相关种草文章更是不少。茉酸奶在介绍芒果酸奶奶昔中提到“9种益生菌草原酸奶х新鲜芒果”,但对照检测数据中蛋白质和乳糖含量,可以发现茉酸奶的芒果酸奶奶昔用的酸奶量并不多,但脂肪含量却高得很奇怪,是蛋白质含量的3.25倍,是乳糖含量的2.77倍。(澎湃新闻)
上海消保委化身食品侦探,一番检测下来,果然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原文列出了一堆专业数据,阅读门槛颇高。但倘若将之化繁为简,此事其实很好理解:茉酸奶宣称芒果奶昔由“酸奶和芒果”制成,可是却被检出了本不该存在的、高得离谱的脂肪含量。据此,上海消保委方才有的放矢、隔空喊话,让茉酸奶“跟消费者说明一下,在芒果酸奶奶昔加了什么”。从社交媒介上的舆论反馈看,这一呼吁迅速得到了网友的广泛呼应。
事实上我们知道,现制饮料不同于预包装食品,前者基本都不会标贴明确的产品配料表。某些品牌或单品,为了迎合消费者健康饮食的偏好,往往会有意识地在杯子上注明含糖量、卡路里等等“敏感”数据。当然了,这种种操作,更多还是作为品牌塑造的一环,是营销导向的,其并非是基于科学主义的量化测量。置于这种大背景下,现制饮料行业“数据虚标”“数据美化”的操作,层出不穷。所谓“零糖奶茶”被测出“糖度爆表”的案例,频频被曝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据修饰”,已然成为奶茶行业的通病。而此次被上海消保委点名的茉酸奶,在此方面无疑还要玩得更“高明”些。值得注意的是,其并没有公布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并且在相关产品宣传页,非常“巧妙”地采用了“九种益生菌草原酸奶×新鲜芒果”这样的表述——这并非正式的、格式化的产品配料告知,而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暗示”,也即让消费者下意识地认为,该款饮品中“只有”酸奶和芒果。倘若事后对证,茉酸奶可以就此诡辩一番。
即便被上海市消保委揪出了把柄,茉酸奶也完全可以在法律层面“金蝉脱壳”。毕竟,严格说来,“九种益生菌草原酸奶×新鲜芒果”的暧昧句式,并不同于“本品只含酸奶和芒果”的宣传承诺。但是,在舆论层面,茉酸奶此番被上海市消保委点名,还是暴露了自己鸡贼投机的一面。那种基于暗示、误导和印象植入的营销术,为品牌镀上了一层虚幻的“健康”标签。而上海市消保委基于证据而发出的“芒果酸奶奶昔加了什么”的诘问,则彻底戳穿了这套把戏。
那么“健康”又那么“好味”,某些网红茶饮,到底是有什么魔法?又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魔法,有的只是心智催眠术和文字障眼法?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