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在“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中交流急救“一件事”改革经验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急救就是和时间赛跑,与生命竞速。5月16日,在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大会组委会和溧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爱卫新征程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上,常州市卫生健康委以《步入智能急救时代,构建市域一体化综合急救服务体系新范式》为题,介绍了该市在探索院前院内急救“一件事”改革上的实践和成效。
“抵达得更快,救治得更好,调度更智能,服务更优化”,这是步入智能时代,常州构建市域一体化综合急救服务体系的核心目标。据了解,在近日推出的《常州市卫生健康“十百千万”惠民工程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提出“危急重症,上车即入院”服务举措,努力织密覆盖全市的急救“一张网”,通过建好“一个中心”即市级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畅通信息和交通“两个链条流”,补强急救站点、车辆、设备、机构、人才等“五个要素”,实现指挥调度智慧化,城乡急救一体化,院前急救高效化,社会急救普及化,为全市百姓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打破区域壁垒,实现统一调度
2024年,依托新建成的市医疗急救中心,常州将实现全域120统一调度指挥,按可达性统筹急救服务,为百姓提供真正“就近、及时”的保障。目前,该市已建成包括1个市级院前医疗急救中心、2个县(区)级医疗急救分站、40个院前医疗急救站点、174辆救护车(含负压救护车70辆)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另外,在全市人流密集场所投放了435台AED,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打破系统壁垒,实现一键呼救
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电话语音120呼叫基础上,探索在“我的常州”APP等公众信息化途径中嵌入120呼救功能,实现文字、语音、视频多手段“一键呼救”。在系统收到呼救信息后自动分析来电位置快速定位,并将信息同步推送至调度中心,实现调度员“秒接秒派”。
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无缝衔接
通过打造“上车即入院”救治新模式,该市院前院内衔接更加高效,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在5G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急救车辆和车载医疗设备实现了与全市12家三级医院互联互通,随车医生可及时获取患者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同步向接诊医院急诊室传输患者生命体征等实时信息。在途中便可开展远程会诊、在线指导,甚至血液检查、心梗特异指标监测等,帮助接诊医生提前制定抢救方案,形成“现场-车辆-医院”即时连线、多方协作、全流程的高效闭环。
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警医联动
打通急救优先调度系统和交警指挥系统,依托公安交通管理平台,为特殊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车辆、转运危急重症病人的社会车辆,提供道路畅行保障服务,确保患者能快速到达医院。医疗机构也设置了专用通道,确保急救车辆、转运危急重症患者的社会车辆能够直达急诊。
打破人员壁垒,实现全民普及
在常州,“人人会急救,人人敢急救”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自2023年起,该市大力提升全民急救能力,计划利用三年时间,针对不同人群,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培训。目前,面向医疗机构人员的急救技能“强化工程”已培训5.4万余人,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急救水平“提升工程”培训了近5000人。另外,面向广大群众的急救知识“普及工程”正通过送医下乡、健康进社区、社区天天乐、微课堂等多种形式展开,到2025年末,辐射人群将达到10万人次。
该市还将从培训合格人员中招募组建急救志愿者队伍,纳入调度平台统一管理。当紧急事件发生时,调度员向事发地附近的志愿者一键派发救援请求,志愿者单响应,成为第一施救者,弥补救护车到达现场前的“空档期”,为患者争取黄金救援时间。
(来源: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