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日,文化学者、作家柯继承谈“苏州园林与苏式生活”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当天下午,知名文化学者、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今古话苏州”主讲人柯继承江南文化讲座在苏州上书洲书院举行,柯继承围绕“苏州园林与苏式生活,传统与审美进阶的时代典范”主题与读者展开分享交流。活动由特邀嘉宾文史学者、作家、苏州市民俗学会会长余嘉主持。
柯继承首先从自己与吴江的渊源开始谈起,在对吴江文化的阐述中特别提及影响中国文学史的三大文学家族,继魏晋曹氏家族(曹操、曹植、曹丕),北宋苏氏家族(苏洵、苏轼、苏辙)之后,明末叶氏家族(吴江黎里的午梦堂)的风雅高山仰止。
柯继承表示,说起园林,可于汉字“园”字(繁体字写作“園”)中读出组成园林的六要素,它们分别是叠山、理水、建筑、动植物、屋肚肠、联额。对苏州园林的推崇,宜游宜赏宜居,天人相应,宛若天工,融合自然,怡养身心,城市山林,隐逸、禅机、理趣、乡愁、审美,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其实我们从园林六要素中可以明白,园林不但是用来游玩,用来欣赏,关键的还可以用来居住,也就是所谓宜游宜赏之外,更可宜居。而苏州园林通常就是私家园林,一称第宅园林,宜居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苏州园林是苏式生活的重要载体。陆文夫说过:从前的苏州人,当官或者做生意挣了些钱,就会想到要造一座园子。筑一个园子,种几棵芭蕉,栽几丛竹子。脱尽朝服换时衣,闲来把酒吟新诗。卧月听曲,官印换成了闲章;朝堂风雨,化作窗前蕉荫满地。心里的失落、抑郁,也就慢慢地溶化在江南的烟雨之中了。造园是一种闲情逸致,也是寻找人生的寄托。
柯继承认为,人的衣食住行,在住宅区内大致可以细化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前者主要是用于物质生活,后者多为精神享受,娱乐生活。而苏州园林,苏州人的物质生活、精神享受,提供了精致和优雅,例如追求时鲜清淡的美食,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注重物质享受,关注细节与形象,自律、自得、自如的面对生活与挑战,利用一切自然条件与空间,美化生活,改善环境,养生养心,舒适舒服,跟着自然的节律,秉持朴素的初心,顺应自然,容纳繁华,放飞自我。
“我们知道,所谓苏式生活,是源自苏州的生活方式,指苏州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特色,某种意义上讲是典型的江南文化。这种生活方式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放慢生活节奏,享受生活,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慢生活,完全体现了这一方土地原住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艺术。”“苏州园林是用来过日子的,是种出来的,在四季演变风物流转之间有无数种发现和经验,有着跟自己灵魂的契合和相遇。”柯继承最后强调。
余嘉表示,我希望有更多的途径让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参与,一方面因为活动的内容,一方面因为活动的形式。苏式生活被称为“未来城市生活的典范”,当我们囿于便捷生活的需求还不得不离开乡村,选择城市,以“信有山林在市城”为基本形式的苏州园林,便成为平衡生存与生活、肉体与灵魂的秘密花园。江南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追寻的精神家园,但往往当人们亲身踏进苏州、走入园林,灵魂仍徘徊于园林之外,即便身处山水楼阁之间,也找不到与之精神链接的途径。柯继承老师的讲座则提供了读懂园林的独特“法门”,他从园林的逸闻趣事开始讲起,说到园林建筑鸳鸯厅、扇亭的建制作用,园林花木芭蕉、桂花、石榴等的寓意口彩,园林动物仙鹤、鸳鸯、斑鳖等的审美与实用,浅近丰富,生动有趣,具有科普和娱乐的双重意趣。而在“心上的书店”举行这场苏州园林与苏式生活的分享会,恰如一种呼应:呼唤着脚步慢下来,等着灵魂的呼应,且停停,让生命不止于“风雨兼程”。(文欣)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