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我国加快部署确保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 来源/东方IC(下同)
长江保护十分严峻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受各种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域的生态功能显著退化,珍稀特有鱼类全面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经基本丧失捕捞生产价值。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曾占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60%,现在全国每年水产品总量是6300多万吨,长江不到10万吨。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这一覆盖长江流域十个省,11多万条渔船,近30万户渔民的禁捕禁渔工程在世界河流湖泊治理中是史无前例的。”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潘迎捷教授告诉记者,“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自然的尊重,对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视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目前,长江禁捕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也是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
图说:7月13日,在秭归县归州镇香溪轮渡码头渔船收集现场,工人将渔船吊上岸进行拆解
政策执法都有创新
长江流域禁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该校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院长、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唐议看来,对于今年来说有两项当务之急:一要“退得出”,确保十几万艘渔船、近三十万渔民平稳顺利退出;二要“管得住”,确保非法捕捞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这两项工作都不仅是渔业主管部门靠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任务。”唐议指出,“长江流域禁捕作为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举措,要依靠多方共抓才能实现。”
潘迎捷介绍,《关于切实做好长江流域禁捕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工作部署上,不仅体现了禁捕工作压实责任,纵向到底;渔民转产转业全覆盖,横向到边;强化考核督促检查,不讲情面,不留死角;更注重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政策的可落实性,针对各地在推进中的困难和瓶颈,突出了政策上两个突破,执法监管上两个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在维护退捕渔民社会保障中,明确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按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可以参照被征地农民政策、也可以研究参照水库渔民和退林还田的做法。这就为解决渔民这一特殊群体社会保障长期不到位提供了重要的出路,使广大渔民看到了希望。”他表示。
此外,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由以往的十天半个月调整为一年,分攻坚期和巩固期,这对从前“先整治后反弹”是一个有效的“处方”。
“为什么长江禁捕中,偷捕电捕等非法捕捞屡禁不止?”潘迎捷发问,“就是因为有对长江野生鱼、野生江鲜的市场需求,就会有人不断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令长江守护者们欣慰的是,这次专项整治中突出了打击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的力度,从源头上阻断了非法渔获物的来源,弥补了对非法渔获物监管的短板。
图说:5月13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的一处退捕渔船拆解点,工人在拆解渔船
确保退捕渔民利益
长江流域近三十万户渔民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弱、专业技能差,是容易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不少渔民除了捕鱼外基本上没其他技能,转产就业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安置,部分退捕渔民就会出现返贫的可能。此外,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有些渔户几辈子都生活在渔船上,有的还住在湖心岛、江中岛上,上岸安置的困难也很多。
“为了确保退捕渔民的利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让为长江大保护做出牺牲和贡献的渔民伤心,《通知》对怎么退、怎么保、怎么安置,怎么管理都做出了详尽的部署,可操作,能落地。”潘迎捷告诉记者,“尤其对一些退出数量大、安置困难多、地方财力又比较薄弱的地方,文件中一系列政策突破和倾斜,为地方政府分忧解难,有力助推了禁捕工作的深入推进。”
在他看来,长江渔民为长江大保护做出了奉献,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在不做渔民做农民、做市民的转型中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衡量长江流域禁捕工作是否成功重要标志之一。
编辑 : 孙燕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